针对县开发区发展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经前期调查分析研究,我们认为要遵循以下发展理念:实现由“要素拉动”转向“创新驱动”,由“政策优惠”转向“综合优势”,由“形态开发”转向“功能完善”,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发展”等四个转变,再创产业提升、招商选资、产城融合、持续发展四个新优势,加快推进转型发展新步伐。
  由“要素拉动”转向“创新驱动”,再创产业提升新优势
  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从原来单纯依靠土地、能源、人力等资源要素,转到依靠创新驱动上来,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是推进三大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县开发区正在规划建设总面积1488亩的欧洲(德国)工业园、新经济产业园、智能装备制造园等三大特色工业园区,要按照计划加快推进。其中,欧洲(德国)工业园一期3.7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项目9月底开工建设,新经济产业园二期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项目11月底开工建设,智能机器装备制造园年内完成产业定位和规划方案,尽快显示平台的特色。特色园区的打造旨在培育高新企业、延伸特色产业链、转变恶意竞争、节约集约用地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二是加快现有企业改造提升。通过实施腾笼换鸟、空间换地、机器换人、电商换市等“四换三名”工程,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企业“机器换人”,宣传推广艾迪西、宇星螺帽、新东方紧固件等企业“机器换人”的成功经验,今年计划再培育不少于8个“机器换人”示范项目,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屋顶换能”计划今年完成15家企业、30MW装机容量,争取县开发区列入国家发改委评选的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园。三是正确定位新引进企业。以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旗舰”项目、填补门类空白和产业链薄弱环节为重点,坚持做大装备制造(核电关联)、节能环保(LED)、新材料、港口物流业等四大产业板块,着力培育一批投资强度大、技术水平高、产业链条长、资源转化能力强、符合环保要求和行业标准的大项目、好项目。四是实施科技人才提升工程。继续发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海盐经济开发区技术转移站的平台作用,上海交通大学与县开发区建立的技术转移工作站尽快启动运作,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成长壮大,计划三年内培育20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发展到15家。同时,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和创业创新团队对经济转型升级的[*{c}*]作用,加快与国内外创新载体以及创新人才的对接,计划三年内园区引进国家“****”人才5人以上。
  由“政策优惠”转向“综合优势”,再创招商选资新优势
  为了扭转开发区之间依靠政策比拼的恶性竞争模式,探索实现由政策优势向综合投资环境优势的转变。一是产业链延伸。针对装备制造(核电关联)、节能环保(LED)、新材料、港口物流业等现有主导产业,在分析本地现状的前提下,在招商过程中引导客户在产业链集群中找到投资切入点,进一步补强产业链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和缺失环节,形成优质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二是品牌园区打造。利用“外商投资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核电关联省高技术产业基地”、“浙江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嘉兴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4个品牌园区的效应,引进、培育,集聚发展战略新新兴产业,使这四大产业成为县开发区的特色产业。三是生产服务业配套建设。通过规划、建设、引进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在设计研发、精加工中心、人才培训服务、大数据应用、物流配送等方面,为园区企业提供综合服务。四是软件服务提升。以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以行政审批权限下放为契机,继续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保姆式”、“专家式”等个性化服务,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益,创新服务载体,既搞好项目引进过程中的服务,更注重后续跟踪和延伸服务,真正让企业引得进留得住稳得下。
  由“形态开发”转向“功能完善”,再创产城融合新优势
  顺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新要求,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促使县开发区从单一建区向综合造城转变,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力争“经济、形象齐腾飞”。一是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充分发挥与苏杭沪甬四大城市间的距离均在100公里之内的交通区位,港口、岸线、码头资源,以及规划中的沪乍杭高速铁路途经海盐等自身比较优势,借势推进经济转型发展。二是完善城市配套功能。顺应产城融合的趋势,合理做好生活服务区块规划布局,加快建设事关民生的医院、学校、公园、文化广场、核心商务园区等公共服务体系及城市综合体建设,积极推进西塘桥老集镇旧城改造,提升宜居水平。三是建设生态文明。以“国家级生态县”创建为载体,大力开展绿化造林;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优美庭院”、“清洁家园”、“星级卫生家庭”等创建活动,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以园区循环化改造为契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打造“无违章街道”为重点,拆除农村的违章建筑,还农村一个整洁的环境;以实施“河长制”为重点,加大水环境整治和保护力度,还人民群众碧水蓝天。
  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发展”,再创持续发展新优势
  强化集约节约,进一步提高要素保障水平,保障县开发区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一是严格项目准入标准。加快制定出台新进项目的准入标准,从产业规划、土地利用、投资强度、资源消耗、土地产出和环境保护等六个方面设置控制指标,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原则上引进项目的亩均投资强度不低于350万/亩,亩均税收不低于20万元/亩。二是加快企业退低进高。在工业企业绩效调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法律、法规、行政、市场、经济、技术等手段的集成优势,整合各方资源,用三年时间,形成县开发区“腾龙换鸟”、退低进高的长效机制,力争三年内腾退低效用地500亩以上。三是从土地整治中获取工业用地指标。目前正在抓紧推进王庄、曙光二期234亩、三期263亩的土地整治项目,确保通过省级验收。与此同时,要按照3年内搬迁规划区外的刘庄村、永宁社区1000户农户,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的计划,年底前启动一期项目区块455户农房的评估工作,通过三年时间再增加约500亩农转用指标用于园区建设。
 

 高顿网校官方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7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