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义:原有股东追加投资或引入新投资者,以货币/非货币形式注入资本
政策要点:非货币资产需经评估备案,无形资产占比不得超70%
例:某新能源车企A轮融资获5亿元,其中3亿元计入实收资本,2亿元计入资本公积
2.资本公积转增
定义:将资本溢价、股本溢价等资本公积项目转为实收资本
操作限制:需股东大会决议,不改变股东持股比例
例:某连锁餐饮将2亿元资本公积转增资本,注册资本从1亿增至3亿
3.盈余公积转增
定义:将法定/任意盈余公积转为实收资本
财务影响:降低留存收益,增强资本实力
例:某制造业企业将8000万盈余公积转增资本,优化资产负债率
4.利润分配股票股利
定义:以增发股票形式分配利润,变相实现增资
会计处理:需办理工商变更,按股票面值计入股本
例:某上市公司每10股送3股,新增股本3000万股
5.可转债转股
定义:债券持有人将可转换公司债券转换为股票
优势:降低负债率,优化资本结构
例:某科技公司10亿元可转债到期转股,新增股本1亿股
6.债务重组转资
定义:债权人放弃债权转为股权投资
合规要点:需签订债务重组协议,公允价值计量
例:某地产公司将20亿元应付账款转为战略投资者持股
7.股份支付行权
定义:员工以权益结算方式获得公司股票
税务处理:行权差额计入资本公积
例:某互联网公司授予员工50万股期权,行权后实收资本增加500万元
大白话解读
场景1:网红奶茶店的“资本三级跳”
初创期:3位合伙人各出50万,实收资本150万(现金+设备)
扩张期:引入风投注资300万,其中200万计入实收资本
上市前:将80万资本公积转增资本,注册资本达430万
商业价值:注册资本翻倍后,获得商圈黄金铺位优先租赁权
场景2:跨境物流的“债转股逆袭”
危机时刻:拖欠供应商货款2000万面临诉讼
战略重组:将80%债务转为股份,供应商成为股东
重生逻辑:实收资本增加1600万,负债率从85%降至40%
财会职场警示录:增资的“三大深坑”
1.“认缴制自由”幻觉
教训:某MCN机构认缴1亿实缴10%,破产时股东补缴9000万
破解:建立资本金台账,匹配业务进度规划实缴
2.“技术入股随便估”陷阱
反例:程序员以未申请专利的代码作价入股,半年后技术过时
合规路径:要求第三方技术查新报告+商业化收益证明
3.“资本公积是私房钱”误区
操作雷区:擅自将资本公积转为福利发放,涉嫌侵占公司资产
正确认知:资本公积转增需经股东大会决议并缴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