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损益​​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如月度、季度、年度)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财务成果,表现为利润或亏损。其核心特征包括:
当期损益是什么  ​​时间范围限定​​:仅核算当期内发生的收支;
  ​​全口径覆盖​​:包含营业收入、营业外收支、投资收益等所有影响利润的项目;
  ​​权责发生制​​:以经济实质而非现金流确认收支(如赊销计入收入,应付账款计入费用)。
  ​​计算公式​​:
  当期损益=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例如,某手机厂商当月销售1万台手机(收入5,000万元),扣除材料费3,000万元、人工费500万元、广告费300万元后,当期损益为1,200万元。
  大白话解读:企业的“月度成绩单”
  ​​生活场景​​:经营一家社区便利店
  ​​收入项​​:
  卖饮料零食收入5万元→​​营业收入​​;
  废纸箱回收收入200元→​​营业外收入​​;
  ​​支出项​​:
  进货成本3万元→​​营业成本​​;
  店员工资1万元、电费2,000元→​​期间费用​​;
  冰柜损坏维修费1,500元→​​营业外支出​​。
  ​​最终利润​​:5万+200元-3万-1万-0.2万-0.15万=​​8,500元​​(即当期损益)。
  ​​本质逻辑​​:
  当期损益就像便利店的“月度净赚金额”——刨除所有进货、工资、水电等开支后,真正装进老板口袋的钱。它决定了店铺能否持续经营、扩大规模或升级设备。
  当期损益的三大核算要点
  ​​1.权责发生制:钱“该不该算”比“到没到账”更重要​​
  ​​制造业案例​​:
  某汽车厂向4S店交付100台车(合同约定30天后付款):
  未收到货款→​​确认应收账款(收入)​​;
  同步结转材料费、人工费→​​确认营业成本​​;
  若4S店破产无法付款→计提坏账损失冲减利润。
  ​​合规口诀​​:
  收入看“交付完成”,费用看“实际发生”;
  预付款项需分期摊销(如预付1年房租按月确认费用)。
  ​​2.科目结转:月底的“清空大扫除”​​
  ​​会计分录流程​​:
  ​​结转收入​​:
  借:主营业务收入50,000
         其他业务收入200
          营业外收入0
         贷:本年利润50,200
  ​​结转成本费用​​:
  借:本年利润43,500
         贷:主营业务成本30,000
                销售费用10,000
                 管理费用2,000
                营业外支出1,500
  最终“本年利润”科目余额6,700元即为当期损益。
  ​​3.税务联动:利润≠税基​​
  ​​餐饮业案例​​:
  某火锅店账面利润10万元,但存在:
  无票采购食材支出2万元→需纳税调增;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多计提1万元→可抵税;
  最终应纳税所得额=10万+2万-1万=11万元。
  常见误区与合规避坑指南
  ​​误区1:“现金到账就是利润”​​
  ​​反面案例​​:
  某企业收到客户预付货款100万元直接计入利润→被税务稽查调增收入,补税25万元。
  ​​误区2:“老板的私账就是公账”​​
  ​​审计红线​​:
  将老板个人旅游费5万元计入“差旅费”→被认定为虚增费用,补缴企业所得税1.25万元。
  ​​合规建议​​:
  ​​三流合一​​:合同、发票、资金流水指向同一交易;
  ​​四期匹配​​:收入确认期、费用发生期、纳税申报期、现金流周期需逻辑自洽;
  ​​五证存档​​:客户签收单、费用分摊表、坏账审批单等至少保存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