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的:排除历史遗留问题对本月核对的影响。
操作要点:
调取上月调节表中记录的未达账项清单;
在本月银行对账单和企业日记账中逐项核对,若已到账则标记为“已处理”并勾销。
案例:某制造企业2025年2月存在一笔“银行已收(利息入账)但企业未收”的未达账项2,000元。3月5日企业收到银行电子回单,确认该笔利息已入账,则在3月核对时将此项目从清单中剔除。
二、逐笔核对本月交易
目的:定位双方记录的差异项,区分正常交易与未达账项。
操作要点:
双向勾对:将企业日记账的借方(收入)与银行对账单的贷方(存入)逐笔匹配,贷方(支出)与银行对账单的借方(支取)匹配;
符号标记:对已匹配交易用“√”标注,未匹配的列为待核查项。
案例:某电商公司3月10日通过网银支付广告费5万元,企业日记账已记录,但银行对账单显示3月11日扣款。因银行系统日切时间差,该笔交易标记为“企业已付、银行未付”的未达账项。
三、识别并分类未达账项
类型:根据资金流向分为四类(以3月为例):
银行已收,企业未收:如银行3月28日代收货款10万元,企业因未收到回单暂未入账;
银行已付,企业未付:如银行3月25日自动扣缴社保费8万元,企业财务系统未同步;
企业已收,银行未收:如企业3月30日存入客户支票15万元,因跨行清算延迟至4月1日到账;
企业已付,银行未付:如企业3月29日签发转账支票支付租金6万元,供应商4月2日才兑付。
实务工具:
使用电子对账系统自动分类(如通过“交易日期-金额”双重匹配算法);
建立“未达账项跟踪表”,记录每笔差异的预计解决时间。
四、调整错误并修正余额
常见错误类型:
记账方向错误:将收入误记为支出(如案例中企业将付款59,360元错误登记为借方);
金额误差:手工录入时数字错位(如将5,000元误写为50,000元);
账户错位:将A银行交易误记入B银行账户。
修正流程:
在日记账中用红字冲销错误分录,重新录入正确记录;
更新账面余额,并在调节表中备注修正原因。
案例:某连锁餐饮企业3月15日收到现金存款2万元,误记入“其他应收款”。核对发现后,调整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20,000
贷:其他应收款20,000
借:库存现金2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20,000
公式应用(以补记法为例):
企业调整后余额=日记账余额+银行已收企业未收-银行已付企业未付
银行调整后余额=对账单余额+企业已收银行未收-企业已付银行未付
编制示例:
项目 | 金额(元) | 项目 | 金额(元) |
---|---|---|---|
企业日记账余额 | 500,000 | 银行对账单余额 | 480,000 |
加:银行已收企业未收 | 50,000 | 加:企业已收银行未收 | 70,000 |
减:银行已付企业未付 | 30,000 | 减:企业已付银行未付 | 20,000 |
调整后余额 | 520,000 | 调整后余额 | 520,000 |
若调整后余额相等,说明差异均由未达账项引起,账务无实质性错误;
若仍不相等,需排查遗漏的未达账项或记账错误(如重复支付、漏记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