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保守性原则:会计人员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应当采取保守的估计方法,不夸大企业的资产价值或收入,而是倾向于低估或提前计提负债和费用。
2.可比性: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即不同企业在会计处理和报告上应当采用相似的原则和方法,以便用户可以进行跨企业的比较和分析。
3.可理解性:会计信息应当能够被用户理解,不应当使用过于复杂或模糊的表达方式,以确保用户能够准确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
4.可靠性:会计信息应当是可靠的,即应当基于充分的证据和可靠的数据来源,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5.报告的全面性:会计信息应当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不应当遗漏重要信息或有意隐藏信息。
1.为什么要“保守”记账?
想象你开了一家奶茶店,月底算账时发现:
乐观派会计:把所有客户赊账的订单都算作收入,哪怕有些顾客可能赖账不付钱;
谨慎派会计:只把已经收到钱的订单算作收入,对赊账的客户预估10%可能赖账,提前扣掉这部分钱。
谨慎性的核心逻辑就是:先把最坏的情况考虑进去,避免把“可能赚的钱”当作“已经到手的钱”,这样企业的账目会更接近实际情况,避免“虚胖”。
2.生活中的谨慎性类比
例子1:网购退货
你卖羽绒服,双十一卖出100件,但根据往年经验可能有10%退货。
❌不谨慎:直接算100件的收入,赚了钱先花掉;
✅谨慎:按90件确认收入,剩下10件的钱暂时“冻结”,等退货期过了再解冻。
例子2:朋友借钱
朋友找你借1万元,说下个月还,但他过去有两次逾期记录。
❌不谨慎:直接把这1万元算作自己下个月可支配的钱;
✅谨慎:预估30%可能收不回来,在账上先记“借出7000元,坏账准备3000元”。
总结:谨慎性就是“先假设事情可能变糟”,在财务上留足安全垫。
二、谨慎性在会计中的四大应用场景
1.存货跌价:烂水果不能按新鲜价算
场景:水果店进了100箱草莓,成本价每箱100元。但连续下雨导致草莓开始腐烂,预计只能按每箱60元甩卖。
❌不谨慎:仍按100元/箱算存货价值,账上显示资产1万元;
✅谨慎:按市场价60元/箱计算,存货价值调整为6000元,直接减记4000元损失。
关键点:宁可提前承认亏损,也不让账目“注水”,
2.坏账准备:赊账生意要打折扣
场景:服装店给老客户赊销了50万元货物,但其中5个客户经营困难,可能还不上钱。
❌不谨慎:50万元全部算作收入,年底分红;
✅谨慎:根据历史数据预估10%坏账率(5万元),利润表只确认45万元收入,5万元作为“坏账准备”单独列出。
类比:就像你借给朋友钱,不会全算作自己的存款,
3.固定资产折旧:手机用久了就贬值
场景:奶茶店买了一台10万元的咖啡机,预计用5年。
❌不谨慎:按直线法每年折旧2万元,但实际机器第二年就故障频发,价值只剩4万元;
✅谨慎:采用加速折旧法,第一年折旧3万元,第二年2.5万元……更早反映资产贬值。
意义:避免高估设备价值,导致未来突然“财务暴雷”。
4.或有负债:打官司可能要赔钱
场景:你的奶茶店被投诉吃坏肚子,对方索赔20万元,律师评估有60%败诉概率。
❌不谨慎:假装不知道这事,报表上只字不提;
✅谨慎:在报表附注中写明诉讼风险,并计提12万元(20万×60%)作为“预计负债”。
警示:隐藏潜在负债就像“财务地雷”,谨慎性要求提前排雷。
三、谨慎性的“两副面孔”:保护伞vs.双刃剑
1.积极作用:企业经营的“安全气囊”
防风险:提前计提损失,避免利润“虚高”后突然亏损(例如房地产企业提前为滞销楼盘计提跌价准备);
稳决策:投资人看到保守的报表,会更信任企业(例如银行严格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增强储户信心);
抗周期:经济下滑时,谨慎性计提的储备金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如制造业预留设备维修基金)。
2.滥用风险:可能变成“财务魔术”
案例1:洗大澡
某企业当年利润差,索性多提减值准备,把未来损失全算到今年,明年就能轻松“扭亏为盈”;
案例2:秘密小金库
通过超额计提坏账准备,隐藏利润,等缺钱时再转回(如某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多提准备,第四年突然转回制造盈利假象)。
如何防范?会计准则规定:计提依据必须充分披露,禁止随意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