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池州市累计投入24.4亿元,全面完成33项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取得显著成效。
  一、民生工程成效显著
  (一)老有所养,构筑了覆盖城乡的生活保障体系
  全市90%以上城乡居民参加养老保险,20.97万人按时领取养老保险金,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全市五保集中供养能力达90%以上,集中供养率70%,5.5万人享受低保待遇,保障面达4.2%,五保、低保等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财政安排1100多万元,对低保对象进行临时性救助;安排120万元实施贫困大学生救助;安排2100万元实施大病救助;法律援助案件1200多件;为困难群体就业购买公益岗位等,构建了孤儿救助、大学生救助、医疗救助、法律援助等一系列救助机制。
  (二)劳有所得,构建了就业创业联动机制
  一是统筹城乡就业。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乡镇(街道)创建活动,加强供求信息与培训对接,与组织劳务对接,加强产业和农民工“同向”双转移,统筹做好农业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返乡创业。二是扶持自主创业带就业。新建青年(大学生)创业园1个,创建省级农民工创业园1个,建成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园(街)5个,农民工创业园16个,入驻企业151个,带动就业10000余人。全市共有各类规模经营户17736户,有4717人创办了企业,860人领办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2.8万人入社。三是服务企业用工。实行实名制就业制度和就业援助制度,加强人力资源信息库和企业动态用工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并大力推行就业导向的培训模式,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等,全市组织各类培训2万多人次,政府补助提供1万多个就业岗位,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
  (三)病有所医,构筑了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
  一是“强基层”,实现城乡医疗服务“一体化”。加强对1个市级医院、8个县级医院、59个中心乡镇卫生院、14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13个村卫生室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改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采取城市医院对口支援、招聘实用人才、在岗培训、在职学习等多种途径培养基层卫生专业人员,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实行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努力使城乡居民不出乡镇、不出村(社区)就能享受到方便、有效、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二是“构框架”,实现城乡医疗保险“全覆盖”。建立起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体,大病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为底线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基本框架,从制度层面上实现了全民享有医疗保障,全市参保参合率持续稳定在99%以上。三是“三联动”,实现医疗药品“零差率”。在药品流通环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在医疗环节,全市9家县级公立医院全部纳入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转变医院“以药养医”的经营模式,降低就医负担。在医保环节,探索推广医疗保险制度并轨运行,石台县、青阳青阳、九华山等实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并轨运行,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增强了基金抗风险能力。四是“优服务”,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全免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服务重心逐步由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转移到居民健康管理上来,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等1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群众身体健康水平。

 

 高顿网校官方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7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