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抓引导,强保障。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民生工程投入机制。实行“首位预算”。压缩一般性支出预算,严控“三公经费”支出,确保民生工程配套资金刚性到位;整合涉农资金。完善民生工程等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办法,发挥资金规模效益,支持美好乡村建设;引导社会参与。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和小农水提升工程建设需社会投入近6亿元,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民生工程建设。
  二是抓重点,带一般。将13个考核类项目作为重点。制定《民生工程工作要点》和《工程类项目倒排工期表》,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调度、一月一排名、一年一评价”的推进机制。将民生工程后续管养作为重点。深入探索民生工程“分类管养、分级管护、资金统筹管理”的“两分一统”后续管养模式,同时选择重点项目进行课题调研,对各地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提高、推广,对适合购买服务的民生工程项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交由社会力量管养。
  三是抓基层,聚合力。工作重心下移,联合一切社会力量参与民生工程建设,形成民生工程实施“合力”。完善民生系统内部、横向、纵向协调机制,相互协作,抓好进度报表、信息报送、数据库完善等基础性工作;发挥基层基础作用,鼓励基层干部群众当好民生工程“宣传员”、“运动员”、“养护员”,发挥民生工程积极效应;建立民生工程“寻访”机制,加强与信访部门联动,加强网络舆情和基层一线“寻访”工作,做好有关民生工程实施方面信访管控化解工作。
  四是抓监督,促规范。从制度层面完善民生工程外部监督体系,制定民生工程特邀监督工作规程,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民主监督作用;全面运用民生工程形象化标识,推进民生工程政策宣传和民生政务公开,宣传公开到村民小组或居民小区,便于群众监督;建立民生热线、“981”热线、在线访谈、民意调查等群众参与机制,开展民生工程“回头看”、问卷调查、“大家谈”活动等,畅通民意沟通渠道,接受社会监督。

 

 高顿网校官方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7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