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县辖20个乡镇区,4个农林场,总人口67.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7.5万人。2013年底贫困人口8.25万人,贫困发生率14.4%。近年来,该县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和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走出了一条适合石门特点的扶贫扶贫开发路子,2013年脱贫2万人以上。
  (一)以基础建设为关键,着力破除发展瓶颈。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的思路,把完善农村贫困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来抓,初步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网、安全的供电网、快速的信息网,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人居环境与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地区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52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387公里,实现了100%的乡镇和9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实施了4 座中型、55 座小Ⅰ型、173座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和一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解决了1.3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新改建农村安居房1735户、标准化村级卫生室23个;架设高压线路180公里,改造低压线路230公里;架设村组广播线路917公里,有线电视线路211公里,配置“村村通”设备526套。
  (二)以产业开发为核心,着力增强造血功能。始终坚持产业扶贫的思路不动摇,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扶贫攻坚战略,重点扶持发展柑橘、茶叶、烤烟、蔬菜、养殖等优势特色农业,实现了“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三年来,累计在贫困村发展柑橘0.3万亩,茶叶1.2万亩,烟叶1.7万亩;发展肉牛1.8万头,山羊3.3万只;发展高山蔬菜0.4万亩。同时,大力扶持发展农业农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有机结合的生产和经营模式,辐射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据统计,全县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带动农户2.5万多户,其中贫困户1.3万多户。雁池乡西山垭村曾经是全县出名的贫困村,近年来在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石门渫峰茶叶公司的带动下,发展有机茶叶2000亩,亩均收入上万元,目前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彻底摆脱了贫困。
  (三)以教育培训为根本,着力提升致富能力。始终坚持把“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作为扶贫工作的治本之策,积极整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教育培训资源,深入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学历培训方面,在省科技职院、生物机电学院、市职业技术学院、县湘北职专等大中专职业院校设立培训基地,对贫困家庭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大中专职校学历培训,在校贫困生每人每年补助1500元。实用技术培训方面,每年组建柑桔、茶叶、养殖等实用技术讲师团深入扶贫点村,为群众讲授技术知识,并编印《柑桔技术》、《茶叶技术》等专业技术实用手册,免费分发给农户;每年选派一批种养大户到长沙生物机电学校进行免费培训,培养了一批种养技术骨干,催生了一批种养大户,带动了一方产业。如壶瓶山镇下磨山村村民杨琴玲通过培训后,回家办起了养猪场,年出栏牲猪达3000头以上,在她的示范带动下,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专业村。三年来,全县累计完成省级实用技术培训270人、市技能培训410人、县级实用技术培训1.5万人、学历培训2100人。
  (四)以片区试点为契机,着力加快整体脱贫。2011年,我县纳入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为全面对接和争取国家政策,2012年编制了《石门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年)》,并于2013年1月通过省政府正式批复。规划共收集、整理各类项目417个,概算总投资1233亿元,涵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生态环境等六大领域。截止目前,片区规划项目累计到位国家和上级资金31.3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0.3亿元、省市投资11亿元。列入省级实施规划的76个项目(含省级打捆项目)中,S308石南公路改造升级工程、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等2个项目全面竣工;焦柳铁路石门至柳州段扩能改造工程、S308石门冉家坪至闫家溶段公路新建工程、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工程、S307临澧县林伯渠故居至石门夹山寺公路改造工程等32个项目开工建设;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等16个项目完成前期工作,已具备开工条件。列入武陵山片区专项投资计划1.97亿元,到位专项资金1.29亿元,其中农村义务教育营养餐改善计划项目到位中央专项补助近2446万元;农村薄弱学校配套设施、农村中小学生食堂等项目到位专项资金3300万元;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县项目、中央灾毁耕地复垦项目等项目到位资金3592万元;基层教育卫生人才专项补助资金975.56万元。
  高顿网校小编寄语: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高顿网校官方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7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