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投入是公共财政的重要部分。昨日从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安排支出676亿元,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三农、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5%。仅上半年,我市就有11项民生保障政策提标扩面,群众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
在67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中,市本级民生支出198.3亿元,占市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5.7%。市本级民生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28.5亿元,占14.4%;医疗卫生支出14.1亿元,占7.1%;教育支出28.9亿元,占14.6%;“三农”支出12.5亿元,占6.3%;公共安全28.6亿元,占14.4%。除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外,市本级通过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资金48.12亿元,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41.6亿元,用于我市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农业、保障性住房建设等。
市财政局副局长陈明东介绍,随着公共财政进一步向民生倾斜,上半年我市又有11项民生保障政策提标扩面。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540元提高到60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3420元提高到4200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从300元提高到340元。新增低保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本市户籍80岁及以上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高龄津贴120-220元;新增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制度,65周岁及以上老人乘坐公交车免费;扩大困难老人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受益范围从市内三区扩展到全市城乡;扩大残疾人康复救助覆盖面,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年龄从0-9岁扩大至15岁;农业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险种扩大到11个。
今年上半年,不少群众最关心的焦点问题得到解决。由市财政投入支持新建、改扩建幼儿园80所,建设300个中小学校标准化食堂,改善了15个经济欠发达乡镇办学条件和生活设施,推进北部职教园区项目、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设项目,实验高中等五所高中也开展了标准化建设。另有5.4亿元财政资金投向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补助、困难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等领域,目前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达到2655元。随着1.7亿元投向医疗保障,中心医院、妇儿保健中心、中医院等工程陆续建设起来。投入10亿元设立的创业带动就业资金,让小微企业创业的一次性补贴标准提高到1万元,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提高到*645万元,通过延长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期限和小额贷款贴息等政策,鼓励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惠农投入也持续加大,市财政投入2.53亿元,建设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23处,覆盖712个村庄、52万多人。筹集资金4800万元,用于农业政策性保险补贴,为全市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超过30亿元。投入6.5亿元,保证了大沽河综合治理工程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