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pa考试分为专业阶段和综合阶段:
1、专业阶段(6门科目)
会计:核心基础科目,涵盖财务报表编制、长期股权投资、合并报表等实务内容,建议优先报考。
审计:侧重审计流程、风险控制及案例分析,需结合会计知识理解。
财务成本管理:计算密集型科目,涉及资本预算、估值模型等,公式繁多且计算量大。
税法:政策更新频繁,重点掌握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计算及优惠政策。
经济法:聚焦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需理解法条在实务中的应用。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侧重企业战略制定、风险管理框架(如SWOT模型)及案例分析。
成绩有效期:单科合格成绩保留5年,需在连续5年内通过全部6门科目。
2、综合阶段(1门科目)
职业能力综合测试:
分为试卷一(会计+审计+税法)和试卷二(财管+战略+经济法),以跨学科案例分析为主,考查实务问题解决能力。
无时间限制:通过专业阶段后任意一年报考,两卷合计60分即合格。
需注意的是,2026年专业阶段考试时间预计在8月下旬(参考2025年安排),欧洲考区为8月底。考生需在通过专业阶段全科后,方可报考综合阶段,且综合阶段无成绩有效期限制。
二、cpa科目如何搭配更高效?
cpa科目搭配需结合关联性、难度及个人基础,具体如下:
1.零基础考生:首年选“会计+税法”,会计为审计和财管的基础,税法与之关联度高;次年搭配“审计+经济法”,利用会计基础降低审计难度,经济法调节学习强度。
2.在职党:每年2科,如“财管+战略”(逻辑互补)或“会计+经济法”(难易结合),避免同时备考多门高难度科目。
3.全职/学霸型:可挑战“会计+审计+税法”三科联动,审计依赖会计知识,税法补充实务场景,但需日均投入4小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