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会计师考试分为专业阶段与综合阶段,两个阶段对考试年限的规定存在差异,具体规则如下:
1.专业阶段:有“5年滚动制”年限要求
专业阶段包含《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6门科目,考生需在连续5个年度内通过全部6科考试。
年限计算规则为:从考生首次通过某一门科目的年份开始起算,若5年内未通过所有科目,则第1年通过的科目成绩会失效,需重新报考;后续年份通过的科目成绩,仍在剩余有效期内滚动计算。
2.综合阶段:无年限限制
综合阶段仅考《职业能力综合测试》(分试卷一、试卷二),考生只需在通过专业阶段考试后,根据自身备考节奏任选年份报考即可。
需注意:综合阶段的试卷一与试卷二需在同一年度内完成考试,两科合计得分达到60分即为合格,无补考单科的机会。
二、注册会计师综合阶段考试有哪些题型?
注册会计师综合阶段考试的题型以综合案例分析题为主,核心考查考生在真实职业场景中,整合运用专业阶段知识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具体细节如下:
1.考试科目与题型分布
综合阶段仅设1门科目——《职业能力综合测试》,但分为试卷一和试卷二,两科各占50分,合计100分,60分为合格线:
试卷一:以“鉴证业务”为核心命题场景,融合《会计》《审计》《税法》3科知识,通过大型实务案例,考查考生对账务处理、审计流程、税务合规等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试卷二:以“管理咨询与战略决策”为核心命题方向,整合《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内容,侧重考查考生对企业战略规划、成本控制、法律合规等议题的综合判断能力。
2.考试核心特点
开卷形式,但难度不低:考试允许携带官方教材等资料,但题目案例复杂、信息量大,需快速定位知识点并灵活应用,而非简单照搬教材内容;
时间紧、题量大:试卷一与试卷二的考试时长分别为3.5小时(8:30-12:00)和3.5小时(14:00-17:30),需在有限时间内梳理案例逻辑、组织专业语言作答,对答题效率要求较高;
强调“跨科整合”:单道案例题常涉及多科知识点(如试卷一可能同时考查会计处理与审计调整),需打破科目壁垒,形成系统性解题思路。
三、注册会计师备考方法有哪些?
备考注册会计师是长期过程,需结合考试特点与自身情况制定策略,以下为实用备考方法建议:
1.先明确考试要求,锚定备考方向
首先梳理考试结构(专业阶段6科、综合阶段1科)、各科题型(如专业阶段有单选、多选、计算、综合题)及最新考试大纲,明确各科核心考点与命题趋势,避免盲目备考。例如:《会计》需重点攻克长期股权投资、合并报表,《税法》需关注最新税收政策变动。
2.制定可落地的学习计划
结合自身时间(如在职考生每天1-2小时、全职考生每天4-6小时),按“基础学习→强化刷题→冲刺模拟”三阶段规划:
基础阶段(3-4个月):逐章学习教材与课程,吃透知识点原理;
强化阶段(2-3个月):针对薄弱章节刷题,总结错题规律;
冲刺阶段(1个月):做历年真题与模拟卷,适应考试节奏。
计划需细化到“每周学完几章”“每天刷多少题”,避免拖延。
3.选对学习资料,提升效率
优先选择权威资料:
教材:作为知识点核心依据,尤其关注新增或修改内容;
口碑辅导书:如《CPA大蓝本》《应试指南》等,帮助梳理考点框架、补充例题;
优质课程:若自学效率低,可选择专业机构课程,跟随老师理解难点(如《审计》的“风险评估”、《财管》的“期权估值”);
真题集:近5年真题需反复研究,熟悉命题思路与高频考点。
4.保持每日学习节奏,避免中断
注册会计师知识点多且杂,需长期积累才能巩固。建议每天固定学习时段(如早起1小时+睡前1小时),即使当天任务未完成,也需花20分钟回顾已学内容,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导致知识点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