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825《西方经济学》考试大纲已经公布!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具体内容吧~
江苏科技大学2026西经考试大纲发布
  考查目标:
  本考试侧重于考查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考试内容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部分,要求考生掌握西方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经济现象、理解经济政策,解决经济问题。
  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试卷结构及题型:
  试卷总共150分,主要题型包括:(1)名词解释题;(2)简答题;(3)论述题。
  考查知识要点:
  1引论
  (1)经济学由来与演变、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西方经济学
  2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与供给函数、均衡价格的形成及变动
  (2)需求的价格弹性、点弹性和弧弹性的计算、供求和弹性理论的应用
  3消费者选择
  (1)效用、基数论需求曲线的推导、序数论需求曲线的推导
  (2)消费者剩余、无差异曲线、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收入-消费曲线、价格-消费曲线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基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条件、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条件、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4生产技术
  (1)短期与长期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及关系
  (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等产量曲线、边际技术替代率及递减规律、规模报酬的含义及判断方法
  5成本
  (1)机会成本、等成本线、短期成本七个量及对应曲线、长期成本三个量及对应曲线
  (2)成本最小化和产量最大化原则、短期与长期成本函数的相关计算、长期边际成本推导综合图
  6完全竞争市场
  (1)市场类型分类及特征、完全竞争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2)完全竞争行业短期与长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福利
  (3)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短期与长期均衡条件与计算
  7不完全竞争市场
  (1)垄断竞争厂商的两条需求曲线、寡头市场特殊性、不同市场经济效率比较
  (2)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平均收益、边际收益及需求曲线的关系、价格歧视
  (3)完全垄断厂商短期与长期均衡、垄断竞争厂商短期与长期均衡
  8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1)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2)劳动供给曲线与工资率的决定、土地的供给曲线与地租的决定、资本的供给曲线与利息的决定、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
  9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1)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完全竞争与帕累托最优状态、社会福利函数
  10博弈论初步
  (1)纳什均衡的条件
  11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1)不完全竞争、外部影响、科斯定理、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12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2)国民收入各个总量的概念及其关系、名义量与实际量
  (3)GDP、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
  (4)失业、物价水平与采购经理人指数
  13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1)均衡产出条件、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2)两、三、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投资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购买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14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1)利率的决定、投资函数、资本边际效率、凯恩斯货币需求动机和货币需求函数
  (2)IS与LM曲线的概念及其移动、IS-LM模型的分析方法(产品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5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模型
  (1)总需求函数与曲线的推导、总供给曲线类型与含义
  (2)AD-AS数学模型及经济效应
  16失业与通货膨胀
  (1)失业及其相关概念、降低失业率的对策
  (2)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通货膨胀的类型
  (3)通货膨胀的原因与成本、反通货膨胀的对策、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与政策含义
  17宏观经济政策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经济政策影响
  (2)财政与货币政策工具和效果、运用IS-LM模型对财政与货币政策效果进行分析
  18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1)模型的结构与应用
  19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的描述和决定因素、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2)内生增长理论、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20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1)消费理论、企业固定投资、住房投资及存货投资
  2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与基本假设、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和特征、名义黏性、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22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1)我国借鉴西方经济学问题、政府与市场的明确定位、西方微观经济学与经济改革、西方宏观经济学与经济发展
  (2)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