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江苏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202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810《机械工程学院》考试大纲已经公布!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具体内容吧~
江苏科技大学2026年810考试大纲
  考查目标:
  (1)考生是否掌握机构结构分析的基本理论,以及将运动学分析、力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等基础力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际问题中所涉及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2)考生是否具备拟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基本能力;
  (3)考生是否具备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素养。
  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试卷结构及题型:
  试卷题型设置共计8道计算、分析题(包括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力分析、效率与自锁、机械平衡计算、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建模与飞轮调速计算,以及平面连杆结构、凸轮机构、齿轮及轮系等常用机构的分析与设计),卷面共计150分。
  考查知识要点:
  第一章绪论
  了解机械原理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
  1、了解机构结构分析的内容及目的;
  2、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绘制方法,机构结构设计方案评价分析;
  3、掌握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及应注意的事项;
  4、能够利用平面机构高副低代方法分析机构;
  5、掌握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分类及结构分析方法。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1、了解机构运动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
  2、掌握用速度瞬心法作机构的速度分析;
  3、掌握矢量方程图解法作机构的速度及加速度分析;
  4、了解解析法(复数法或矩阵法)作机构的运动分析。
  第四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1、了解作用在机械上力的类型及其特征;
  2、了解构件惯性力的确定方法(质量代换法);
  3、掌握运动副中摩擦的概念、摩擦力和总反力方向的确定;
  4、掌握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受力分析。
  第五章机械的效率和自锁
  1、理解机械的效率和自锁的概念;
  2、了解机械与机组的效率计算方法;
  3、掌握机械自锁条件,具备利用机械自锁分析工程问题的能力;
  4、能应用力分析方法求解机构瞬时位置效率。
  第六章机械的平衡
  1、了解机械平衡的目的;
  2、掌握刚性转子的静平衡计算和动平衡计算方法;
  3、了解刚性转子的静平衡和动平衡实验;
  4、了解转子的许用不平衡量概念;
  5、了解机构平衡的基本方法。
  第七章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1、了解机械运转过程三个阶段的系统功能关系;
  2、理解作用在机械上的驱动力与工作阻力的特征;
  3、掌握单自由度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等效构件的等效转动惯量(等效质量)、等效力矩(等效力)的计算方法;
  4、了解机械运动方程式的求解方法;
  5、掌握机械周期性速度波动产生的条件、波动程度的描述以及飞轮调速计算方法。
  第八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1、了解连杆机构及其传动特点;
  2、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和应用;
  3、掌握平面四杆机构曲柄存在条件、急回运动、传动角及死点、连杆曲线和运动连续性等基本知识,及其在机构设计中的综合应用;
  4、了解连杆机构设计的基本问题;
  5、能够综合运用机构倒置法、刚化反转法、半角法等图解法设计连杆机构;
  6、了解解析法设计连杆机构的方法。
  第九章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1、了解凸轮机构的应用、分类和特点;
  2、掌握凸轮机构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位移运动方程的推导、求解方法。重点考核:一次多项式、二次多项式运动规律,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的运动方程式的推导与求解;
  3、掌握利用图解法和解析法设计凸轮的轮廓曲线。解析法设计中,针对从动件以上常用运动规律,综合利用反转矩阵法设计凸轮轮廓曲线坐标;
  4、掌握凸轮机构的受力分析方法,压力角的概念、意义、计算公式;
  5、掌握凸轮基圆半径、偏心距、滚子半径和平底长度等基本尺寸对凸轮机构运动灵活性设计的影响分析。
  第十章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1、了解齿轮机构的应用及分类;
  2、理解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和渐开线齿廓及其啮合特点;
  3、掌握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
  4、掌握渐开线标准直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中心距和连续传动条件;
  5、掌握渐开线标准直齿轮切制与齿轮的变位修正的概念;
  6、掌握变位齿轮传动类型及相关计算;
  7、掌握直齿圆柱内外标准齿轮及变位齿轮测量计算,齿轮修配计算等问题。齿轮测量计算综合掌握跨量棒(球)测量、公法线长度测量、分度圆弦齿厚测量、固定弦齿厚测量等测量方法(该部分内容建议考生参考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
  8、掌握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特点及其几何尺寸计算;
  9、了解蜗杆传动和圆锥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几何尺寸计算。
  第十一章齿轮系及其设计
  1、了解齿轮系的分类及功用;
  2、掌握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和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3、了解行星轮系的效率和行星轮系选型即各轮齿数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