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吉林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868《外语翻译与写作》考试大纲已经公布了,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具体有哪些内容吧!
一、科目介绍
《外语翻译与写作》是吉林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初试核心科目之一,旨在科学、全面地评估
考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与研究潜力基础,检验其是否具备进入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阶段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所需的核心语言素养。本考试重点考查考生在外语语境下的高水平书面表达与精准双语转换能力,具体包括学术词汇的掌握与运用、复杂语法结构的准确性、摘要的写作规范与技巧、翻译策略与跨文化理解能力,以及严谨的逻辑思维与文本分析能力,为其后续的学术研究、文献研读、论文撰写及学术交流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二、考试目标
本考试旨在科学、有效地测评考生从事外国语言文学学术研究所需的基础翻译与写作能力,重点考查以下方面:
1.外语词汇与术语运用能力:要求考生掌握足够宽裕且精准的外语词汇量,包括高频通用词汇、学术专业术语及常用固定
表达,以满足准确翻译和多样化学术写作的需求。
2.外语语法与句式掌控能力: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系统的外语语法知识,能够熟练、准确地运用各类复杂句式结构进行书
面表达,确保译文和写作在句法层面的规范性与流畅性。
3.跨语言转换与文化意识:要求考生深刻理解汉外语言在结构、表达习惯及文化内涵上的核心差异,在汉译外过程中能有
效识别并避免中式外语表达,产出地道、符合目的语习惯的译文;在写作中体现文化敏感性。
4.深度理解与分析能力:要求考生能精准把握中文原文(汉译外题型、概要写作题型)的表层及深层含义,包括隐含的语境
信息、逻辑关系、情感色彩及文化背景知识,为准确翻译和有效概括奠定基础。
5.逻辑重构与语篇生成能力: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与信息重组能力。在汉译外中,能根据外语表达习惯对中文逻
辑进行调整重组;在概要写作中,能提炼核心信息并构建连贯的新语篇;在写作中,能围绕主题构建清晰、连贯、逻辑严密的论证结构。
6.学术书面表达能力:要求考生能根据特定学术语境下的要求(写作题),运用规范、得体、学术化的外语进行清晰、准
确、有说服力的书面表达,展示独立构思、论证阐述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试卷题型结构
本考试包括三部分内容:汉译外,概要写作,写作题。
第一题汉译外(50分)
要求考生用所报考专业对应的语种较为准确地翻译出所给的中文篇章。中文篇章数量1篇,500字左右。篇章主题主要涵
盖文化类(如中国传统艺术、传统节日、文学、哲学思想等)内容。以考核考生中国文化外译的基本能力。
第二题概要写作(50分)
要求考生阅读一篇2500字左右的汉语文章,归纳文中主要观点,用所报考专业对应的语种撰写一篇概要,行文要自然连贯、
逻辑结构清楚,不能简单翻译原文。报考专业、答题语种所撰写的概要对应的字数要求如下表:
报考专业
|
答题语种
|
第二题词/字数要求
|
英语语言文学
|
英语
|
300-400 词
|
俄语语言文学
|
俄语
|
300-400 词
|
法语语言文学
|
法语
|
300-400 词
|
日语语言文学
|
日语
|
600 字左右
|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
阿拉伯语
|
300 词左右
|
亚非语言文学
|
朝鲜(韩国)语
|
600 字左右
|
第三题写作题(50分)
要求考生就指定主题用报考专业对应的语种撰写一篇短文。报考专业、答题语种所撰写的概要对应的字数要求如下表:
报考专业
|
答题语种
|
第三题词/字数要求
|
英语语言文学
|
英语
|
300-400 词
|
俄语语言文学
|
俄语
|
300-400 词
|
法语语言文学
|
法语
|
300-400 词
|
日语语言文学
|
日语
|
800 字左右
|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
阿拉伯语
|
300 词左右
|
亚非语言文学
|
朝鲜(韩国)语
|
800 字左右
|
四、考查范围
本科目依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科核心能力要求,系统测评考生运用目标语进行跨文化转换与学术书面表达的实践能力。考
察聚焦三大核心维度:汉译外能力重点考查中国文化语篇的高质量转换能力,确保译文符合目标语语法规范、词汇得体、句式流畅及语篇连贯,并在术语翻译中保持一致性,必要时自然融入文化背景阐释。概要写作能力侧重考核汉语信息的提炼与目标语重
构能力。考生需快速识别原文核心论点与逻辑脉络,脱离原文字面束缚,运用目标语典型语篇结构与衔接手段,客观、凝练地重组核心内容,形成逻辑清晰且语言简洁的学术概要。写作能力核心在于独立完成规范的目标语命题写作。要求展现批判性思维与学术论述能力。
五、参考书目
1.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术语库
2.包括但不限于招生考试当年政府工作报告、政策白皮书、重要会议文件、行业报告相关文本,中国网、新华网、光明网、
《中国日报》《北京周报》《环球时报》刊载的时事、外交、文化类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