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校 发布时间:2014-12-22 14:48 责编:高顿网校
浅议税收数据信息的综合利用 来源:镇江市丹徒地税局 作者: 日期:2013-01-31 字号[ 大 中 小 ]   随着信息网络的飞跃进程,信息技术已成为税收管理领域的重要生产力,各级税务机关在多年的执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税务数据信息,为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由于有关涉税信息交流不够畅通,各职能部门、各专业机构以及税企之间的信息资源不能实现共享,不能形成动态和清晰的税源监控,重复投资现象严重,导致了税收成本的高投入未能带来税收效益的高产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税务部门征管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有必要通过数据信息整合与互通,最终实现税收信息资源利用的*5化。  一、数据信息资源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税收数据信息资源是指税务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工作记录及相关档案资料,它包括执法取证的相关记录、相关工作底稿、调查记录、电子信息、计会统计数据、企业纳税信息等各类税务文书及相关文字、数据。广义的信息资源是税务工作历程的书面总结,涵盖了税务人员在每个涉税项目、每一具体涉税事项中与纳税人相关联的所有工作记录。  不断拓宽税务数据信息利用渠道,整合现有的涉税信息资源,提升信息资源利用层次对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满足日常管理的需要。新一轮征管改革的特征就是信息化支撑下的专业化,强化征管基础成为税务管理的重要内容。税务数据资源的综合利用,对于加强户籍管理、监督企业准期准确申报、堵塞税收漏洞将起到十分有力的推动作用。二是适应税收管理员制度发展的需要。新型征管模式运转以来,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征管流程再造,管事制和管户制的矛盾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三是强化重点监控的需要。经济往来的日益频繁,迫切要求务部门加强重点税源户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我国数据信息的利用现状及原因  据有关数据显示,近几年来随着信息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税务部门用于硬件设施的更新数据投入和软件开发的费用占了征收成本的70%以上,征收成本不断加大,但评估对象的筛选、个体定额的核定等工作还停留在手工操作层面上,数据资源的利用率与征收成本的增长却未形成正比。  1、软件开发的无序化,导致数据信息之间的兼容性较差。以某区税务机关为例,目前正常使用的软件涉及征管信息系统、稽查外挂软件、纳税评估软件、执法责任制软件、税库银网络、网上申报、个体划卡等十余个信息系统。由于数据采集渠道多元化,各系统之间缺乏必要的兼容性,纳税人的征管数据信息零散分布在各个不同的管理模块中,很难形成对数据的动态对比和分析。  2、规章制度的缺位,导致数据信息之间的关联性较弱。广义的数据信息涵盖了包括税务部门在内的所有涉税信息,包括企业信息资料、其他部门的统计数据等。但现有的相关法律制度并不能保障所有涉税信息资源供给者都能向税务部门提供足够、对税务决策有价值的数据信息,许多部门在政务电算化的建设方法上片面强调本部门的利益,对跨行业、跨部门信息共享缺乏足够考虑,忽视了本部门信息数据利用的社会化。  3、数据信息价值观的淡化,导致数据信息的利用层次较低。由于数据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某些特征,即一个部门对数据信息的使用并不减少其他部门对数据信息的使用效果,信息资源的无偿共享使信息的使用者忽视了数据信息的社会及经济价值,数据信息利用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数据汇总、信息查询等浅显的层次上,数据信息的经济价值未能通过税收效益得到体现。例如缺少行业比较、存货变动、税源销售利润、资金和成本利润变动分析监控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分析、比对,制约了对重点税源的有效监控。  4、审查、纠错机制不健全,导致数据信息的真实性降低。虽然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规范,数据集中程度和准确性低,各种复杂社会原因使真实的数据信息还难以准确掌握,致使很多数据资料在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中被篡改或隐匿,从而导致有很多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表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不真实。因此,有必要通过抓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和标准性,来推动执法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5、职责岗位的缺位与断层,导致数据信息利用的时效性相对滞后。税收征收管理的操作层、辅助层、决策层等各个层面中职责“缺位”,在管理方式上则以静态管理为主,数据资源供给相对于使用者的需要在时间上的相对滞后,缺乏对数据利用的继起性和连续性,不能及时、有效地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监控。  三、全面梳理数据资源,充分发挥数据信息的各项功能  目前网络基础设施已经比较完备,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为推行新税收管理员制度提供了手段,但如何解决数据信息资源与信息利用之间的矛盾?如何充分利用信息资源,*5限度地为税务管理服务,为领导者决策、指导工作服务,提高管理工作的运行水平?只有提高数据信息这一科技涵量高的资源来服务于管理工作,才能体现信息资源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1、筛选基础数据信息,发挥信息查询、数据统计等基本功能。基础数据信息主要是指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办理涉税事项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数据资料(如:纳税申报、税收减免、资产报损、弥补亏损等等),以及税务机关对纳税义务人进行税源调查获得的数据信息(如:企业的设立、兼并、重组、改制、停产、破产、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等信息)。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决定着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尽量使用程序化的数据传递、接口机制,*5限度地减少人工对数据流的干预,减少数据扭曲和信息衰减的机会。因此基础数据信息的真实性能从根本上扭转查询取数不规范、统计口径不一致、结果不准确、不全面,造成工作、决策的滞后的局面,方便管理人员对选定企业进行一个月乃至几个月的涉税信息的查询与统计。  2、提高数据的应用水平,强化信息的数据纵向分析能力。从节约征收成本的角度出发,有必要提高计算机应用软件兼容性,实现各操作平台之间的无缝衔接。征管数据整合与分析是在原有征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数据仓库技术对业务信息进行深加工,从中抽取知识或规律,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将所发现的反馈信息运用到税收管理中去。  3、加强部门协作,提升数据的横向对比能力。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以税务机关为枢纽,横向联接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各职能部门,纵向联接街道社区、企业和居民群众协税、护税的网络。整合各有关部门的涉税经济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加大税源监控力度,缩小征管盲区。  4、突出数据信息应用,增强数据信息的行业税负测算功能。近年来,税收信息化建设明显加快,尤其是与征管配套的信息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基本到位,充分利用经过核实的死信息,把死信息用活,综合利用所采集的活信息,在充足、准确的信息支撑下,提高纳税评估水平,进一步强化税源监控职能。利用系统按不同时间、不同行业进行税负测算,既可综合分析,又可明细到户,管理人员能够得心应手地操作。  5、整合数据信息,强化数据资源的适时预警功能。本着“整理归类、采集统一、方便使用”的原则,搞好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只有对信息资源进行归类、整理,采集口径统一的前提下,才能给使用者提供方便,达到信息的共享、信息的集中,自动生成预警系统,起到对纳税人的监控作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对预警信息的采集、筛选、派工、调查、处理、反馈的运行机制,加强对征管工作全过程的流程监控。根据采集的内容,按工作重点、工作要求、工作量对数据进行筛选确定需处理的预警信息,通过数据通过处理系统进行发布,基层分局根据发布信息进行派工,将任务落实到责任人,由责任人进行开展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处理系统,系统对最终结果进行统计考核。 税收,是国民经济最为重要的调节器,随着经济的发展,税收法律愈发繁杂,税收调整愈发频繁,作为企业财务人员,掌握着企业的税收命脉,迫切需要综合的税务管理能力,加入税务经理专修班,掌握税务实务、税务筹划、税务稽查、税务行政复议,拓宽税务处理软技能,成为优秀的财会人。
登录并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