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字财政”“智慧税务”“数据资产入表”成为财经新闻的高频词,企业对“懂财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肉眼可见地增长。数字化管理会计(Digi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简称DMA)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大众视野:一方面,它由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联手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引入;另一方面,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多地陆续把DMA或其衔接通道纳入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多重因素叠加,让DMA的“含金量”话题频频登上热搜。
DMA在国内含金量为何高?
1、DMA在政策层面的优势
1.部委层面——预算一体化、数字央企、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
财政部在《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中首次提出“信息化、自动化”要求;国资委2023年发文,明确以“司库体系”为切口推动央企财务管理数智化升级;工信部、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三大文件共同指向同一需求:既懂管理会计又掌握数字工具的跨界人才。DMA课程体系中的“数字世界技术”“数据治理”“自动化预算”恰好贴合政策关键词,自然成为培训与考评的优先选项。
2.地方目录——入户、职称、补贴“一条龙”
北京把DMA衔接的CGMA头衔写入《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3.0版》;上海浦东为持证人员开通落户绿色通道;广州对符合条件的DMA或CGMA持证人给予10—20万元金融人才补贴;重庆“鸿雁计划”、成都“高新区人才目录”、海南自贸港高层次人才分类标准等,也纷纷把DMA纳入积分或认定范围。政策红利直接降低了证书获取后的“使用门槛”,含金量随之水涨船高。
2、DMA在企业应用方面的优势
1.跨国公司的先行示范
空客、通用电气、汇丰、腾讯、联想等4500余家CIMA全球合作雇主,已将DMA课程中的“数字成本核算”“数据可视化”“自动化预测”用于共享中心实践。这些企业把DMA作为内部人才评估的“标尺”,在招聘JD里标注“具备数字化管理会计知识优先”。
2.央企国企的批量落地
宝钢、中广核、中国海洋石油等企业在推进“业财一体化”时,把DMA作为财务骨干的进阶课程。某央企财务部负责人表示:“我们不需要每个人都写代码,但需要每个人都能与技术团队对话,DMA的模块化案例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3.中小企业的柔性需求
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既懂业务又懂财务的“桥梁型人才”。DMA的短周期(60学时+两级机考)与双语考试,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小步快跑”的解决方案。多地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把DMA与“专精特新”培训打包,形成政策补贴课程包。
3、DMA对于个人成长有哪些帮助
1.职称与落户——证书直接“变现”
国内多数城市把DMA或CGMA纳入高级职称或人才积分体系:
•上海:CGMA资深会员可直接申报副高级会计师;
•广州:金融高级专业人才可享受20万元补贴及优先入户;
•成都高新区:一次性3万元补贴+人才公寓购买资格。
2.职业转型——从“账房先生”到“数据伙伴”
传统会计侧重“事后记录”,DMA则强调“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闭环。某快消企业财务BP反馈:“学完DMA的预算压力测试和场景模拟后,我能用Power BI把销售、供应链、财务三张报表实时联动,会议桌上的话语权明显提升。”
3.国际衔接——CGMA直通车
通过DMA I、DMA II两级考试后,学员可直接衔接CGMA通道,无需重复参加CIMA基础级考试。CGMA头衔被192个国家和地区认可,为后续海外深造、外派或跳槽提供“全球护照”。
政策窗口期、企业需求期、个人上升期“三期叠加”,让DMA在国内的含金量持续升温。但任何证书都只是起点,真正的价值在于把课程里的数字工具、管理思维与自身业务场景结合,形成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如果你正打算在财务数字化赛道加码,不妨把DMA当成一张“入场券”,再用项目经验和持续学习把这张“券”兑现成职业发展的长期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