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底,科技部与基金会签署合作协议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重庆、海南等地陆续把DMA或CGMA持证者纳入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
•北京3.0版目录明确写出“提供国际专业人员来京便利服务”;
•上海浦东2.0版清单把DMA与落户“绿色通道”、安居保障挂钩;
•海南自由贸易港高层次人才分类标准,将持证者列入D、E类补贴范围。
从政策文本可见,DMA并非“边缘证书”,而是作为数字化紧缺人才的身份标识,被地方政府写进了积分落户、职称认定、补贴申领等操作细则。对于需要在一线城市或自贸区发展的财务人员来说,这张证书确实能提供政策便利,而非停留在“纸面认可”。
2、企业可以从DMA人才身上获得什么?
翻阅近两年的校园招聘与社招JD可以发现,“数字化财务”“业财融合”“数据建模”关键词出现频率显著上升。
•在跨国制造、能源、互联网等企业,DMA被归入“优先资格”一栏,与ACCA、CMA并列;
•部分央企司库体系建设招标公告,把“具备数字化管理会计能力”写入评标细则;
•咨询与会计师事务所的项目经理岗位,则将DMA视为“懂数据语言”的佐证。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并非单纯看证书名称,而是关注“成本管理+数据分析+自动化工具”的组合能力。DMA的课程设置恰好对应了预算自动化、数字成本核算、项目治理等场景,因而简历上出现DMA,往往被解读为“具备把财务语言翻译成数据语言”的潜力,匹配度相对较高。
3、DMA是个人的职业的加速器吗?
含金量最终要落在个人成长曲线。根据CIMA 2023年度学员调研样本(N=1,842):
•36%的受访者在取得DMA后一年内岗位职级提升;
•28%的受访者表示薪酬调整幅度高于公司平均调薪线;
•42%的受访者把证书作为内部轮岗至财务BP、数据分析团队的“通行证”。
当然,证书并非万能。样本同时显示,同时拥有3年以上业务经验、并能熟练使用Power BI、Python的学员,晋升概率明显高于仅持证的群体。换言之,DMA更像一块“垫脚石”,能否把政策与企业的外部认可转化为个人跃迁,还要看后续的技能叠加与项目实践。
回到最初的问题:DMA在国内的含金量高吗?如果把“含金量”拆成政策便利、企业需求、个人增值三个刻度,它确实在每一格都有可量化的正向信号;但若指望一纸证书即刻改变命运,则脱离了财务职业成长的客观规律。数字化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远超以往,任何证书的价值都在动态变化。与其纠结“高不高”,不如把DMA视为一次系统化补齐数字技能的机会,再叠加业务场景与持续学习,把外部认可真正内化为不可替代的个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