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随着腹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港口功能的逐步拓展,马鞍山港将发展成为以集装箱、矿石、钢铁、能源物资、化工品等运输为主兼顾旅游客运的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港口,通过现代物流,促进要素、商品和服务自由流动。
盘活港口经济
带动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
利好政策带来大好发展机遇。那么,作为节点城市之一的马鞍山,长江经济建设到底对我市经济建设带来哪些利好?回答这一问题,发展港口经济是绕不开的话题。港口经济,就是以港口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持,海陆腹地为依托,实现彼此间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繁荣的开发型经济。全球前十大世界级城市中有9个是港口城市、全球前10大金融中心中8个也是港口城市。可见,发展港口经济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港口本身也是所在地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统计表明,港口万吨吞吐量可创造1亿元以上GDP和2000人的就业机会。同时港口建设和港口经济的发展,将直接推动有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改善地区投资环境,提升区域对外开放的形象;吸引大量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从而推动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港口经济的“魔力”不容小觑,而作为长江及沿海这条“弓形”经济带箭矢位置的马鞍山港,发展港口经济可谓势在必行。
临江通海,马鞍山是发展港口经济的“资优生”。我市长江港口岸线37.16公里,其中长江南岸港口岸线14.03公里,长江北岸港口岸线19.53公里,江心港口岸线3.6公里,是长江上最后一段可停靠万吨轮的深水岸线。此外,郑蒲港9.5公里的岸线开发后,可带动直接经济腹地和间接经济腹地涉及我省9市两县以及长江中上游及中西部的山西、江西、河南、湖南、湖北、陕西六省。
手握资源,马鞍山人能从容筹谋港口经济发展。行政区划调整后,马鞍山市土地面积增加了140%,人口增加了77%,城市发展空间扩大,实现拥江发展、一江两岸协调发展的格局,并依托郑蒲港新区“筑巢引凤”的作用确立了“一链一基地四园区”的发展战略。随着第四代港口的发展,未来港口竞争将是一条物流链与另一物流链的竞争,港口与腹地经济节点需更紧密融合,孤立的节点将失去竞争力。马鞍山产城一体、港城一体发展,将以马鞍山郑蒲港区、中心港区为门户,依托本市经济、合肥经济圈和河南等中部省份为经济腹地,并成为喂给港。
五大战略形成“一箭双雕”
愚者等待机会,智者善抓机遇。面对打造江海联营枢纽中心和港口物流基地这一重大战略机遇,马鞍山港口集团坚持通过发展跨江发展、现代港口物流、接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弯道超越及品牌效应等五大战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重点打造中心港区、人头矶港区、太平府港区、郑浦港一期工程和正在建设的合肥店埠港区这五大港区,以“港口+物流”这一经营模式,实现质量、效益、规模并重,资源配置与经济效率“一箭双雕”,形成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现代港口物流服务体系。
为此,根据《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中心规划》,马鞍山港将以中心港区、郑蒲港区为核心,以慈湖港区、人头矶港区、采石矶港区、太平府港区、江心洲港区、西梁山港区、大黄洲港区、乌江石跋河港区、当涂港区、博望港区、和县港区、含山港区为骨干,形成“一江两岸,双核十二区”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功能明确的布局体系。而作为整个马鞍山港口中*5的港口企业,马鞍山港口集团的通过能力达到了3000万吨,成为马鞍山港通过能力的半壁江山。
高度决于战略,深度决于战术。面对新一轮港口发展,马鞍山港口集团整合资源,成立了物流公司,承揽水陆联运服务。目前已经承揽了马钢合肥钢铁公司1580热卷全程第三方一体化物流服务;成为马钢散货水运物流供应商。与此同时,港口集团还注重完善外贸功能及保税业务的开展,注重港区与企业外向型经济的融合,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发挥保税功能,直接为进出口企业创造价值。2012年,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价值2亿元的进口设备存储在港口集团的保税仓库,节约关税费用近2000万元。
资源配置的优化与经济效率的提高体现的是马鞍山港快节奏生产的一面,然而,未来我市还将利用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游轮经济,建设游轮码头,为快节奏的今天打造一个体验“慢生活”的独特方式,“快与慢”,让人可以在马鞍山这座年轻的城市诗意地栖息。
高顿网校小编寄语: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拚搏,才是充实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