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区域合作 在增量上求突破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以上海为龙头,武汉为龙腰,重庆为龙尾,因此,加强区域合作,对我市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承接产业转移,做大产业规模总量,具有关键意义。
强化长三角城市群合作。我市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以来,坚持以规划对接为引导,以产业对接为主题,不断深化与长三角各城市的交流合作,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在主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中,我市先后吸引浙江万马、海外海、广厦和江苏苏果等一批长三角地区知名企业落户,涉及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等多领域。仅2013年,长三角地区来马投资新建、在建项目共348个,总投资高达2000多亿元。建设长江经济带,我市要结合钢铁、装备及汽车制造、轻化及食品等三大优势主导产业,提速产业梯度转移,着力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全市经济总量不断上新台阶。
加强皖江城市带合作。我市研究编制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马鞍山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实施方案》,同时同周边的芜湖、宿州等城市相继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在落实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中,我市在结合 “一基地四园区”规划、建设,全力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产业链招商的同时,要加强周边合作,通过共同合作招商、共建产业园区、加强基础设施对接、相互扶持产业发展等形式,共同推进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此外,要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联系沟通,改变合作进展不明显的现状。
加强内涵提升 在存量上求突破
产业是构成城市经济的基础。在建设长江经济带时,我市将强化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实力,实现转型发展、加快发展;同时,要立足自身产业特点,注重同周边地区错位,形成比较优势。
我市通过的工业倍增计划,明确不断做优做强钢铁、装备及汽车制造、轻化及食品等三大优势主导产业,而以钢铁产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铁基新材料产业,更是我省八大主导产业之一。以华菱星马为代表的装备及汽车制造,已经完成面向长三角地区的产品技术更新,并已成功进军重庆、武汉等长江中上游地区市场;而以国家级慈湖高新区为代表的轻化工产业亦蓬勃发展,培育了一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
面对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在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背景下,我市要做大做强钢铁产业,走规模扩张行不通,出路在于调整钢铁产品结构,通过技术创新、工艺改进、智能化水平提高等途径,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跃升。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我市围绕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六大领域形成我市特色。其中,以鑫港炉料、科达洁能、中冶华天、中钢矿院、安徽威达、同兴环保等企业为代表的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猛。节能环保产业今年上半年完成产值78.7亿元,同比增长45.2%,产值、增幅位居我市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
加快结构调整 在产业上求突破
为明确发展目标,规范发展路径,我市在矿产资源、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其中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相关度*6的是“四个中心”,即重型工业制造中心、江海联运枢纽中心、运动健康休闲中心、绿色农产品供应中心,规划期都是2012-2020年。
就我市而言,面对属于资源型工业的钢铁产业层次较低、发展空间不足、产业拉动能力减弱、主导产业支撑作用下滑的趋势,急需寻找新的产业突破点。记者了解到,结合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在稳定原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我市必须发现和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做大做强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可充分发挥和县、含山县的农业经济基础,结合我市现有的蒙牛、达利、雨润、黄池食品、大平油脂等众多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发展绿色农产品种植业、食品精深加工业、农产品物流业,做大做强一产,促进一产向二产延伸,二产与一产融合,三产为一产服务,为进一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打下基础,将其整合成我市新的产业增长极。
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立足于传统的钢铁产业,我市在车轮轮毂生产领域竞争优势得天独厚,今年马钢又完成了对法国高铁部件厂商瓦顿公司的收购,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同时我市拥有晋西车轴、双益机械等大型轨道产品生产企业,学府信息科技等轨道交通软件配套服务企业,初步形成了一个轨道交通产业群。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建设都离不开轨道产业发展做支撑,如果能对该产业群进行整合,由各企业自发发展转为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其将迅速成为我市产业的一个新增长点。据悉此项工作我市正在积极谋划中。
高顿网校小编寄语: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