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市经信委获悉,目前,市经信委正在按照市政府要求,联合市规划、国土部门,根据各载体实际及全市整体规划,紧锣密鼓地开展我市工业集中区布局调整工作,以明确各集中区发展定位、主导产业,*5限度避免重复投资、同质发展,加快产业集聚。
做强各类平台夯实发展基础
做好物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建设,是抓住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关键所在。我市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好国家级、省级开发园区政策,搭建各类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平台。目前,全市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9个省级开发区和2个新区。我市创新管理模式,实现了各主要开发园区的扁平化管理。为进一步增强园区活力,加快园区转型升级,我市将深化开发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建成分工明确、合作紧密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产业集聚区,构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极,形成服务业跨越发展多点支撑格局,是我市规划建设港口物流基地、钢铁生产交易产业园、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交易产业园、电子信息生产交易产业园、绿色建筑装饰材料产业园的发展目标,是进一步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规划,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的重要路径。在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中,我市要以“一基地四园区”为重要平台和载体,加强产业承接,努力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
与此同时,我市不断加快保税物流园区、港航信息交易平台等物流平台建设,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产业写入我市生产性服务发展规划重点推进;加快融资模式创新,抓好融资平台建设,成立江东控股集团,筹建“江东银行”,同时引导和帮助企业利用债券、股权等各种形式进行融资;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成立创业孵化中心,注重引进和扶持科技小巨人企业,不断加快政府和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等,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坚持错位发展实现产业集聚
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将促进经济带产业的协同发展,通过协作分工将各地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形成专业化生产,再通过联合的统一市场进行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优化经济结构,进而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近几年,全市开发区注意错位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承载能力,主导产业逐步明晰并不断成长壮大,保持了健康有序的发展态势。
同时,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开发区整合试点、扩容升级不断推进。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我市出台了关于促进开发园区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及一系列办法细则;把“一链一基地四园区”作为主抓手,促进园区融合发展、集聚发展、错位发展。抢抓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开发区机遇,推动园区产城融合发展。为在更大范围谋划园区的整合提升,我市目前正在进行布局调整,对中心城区的开发园区实行“退二进三、腾笼换鸟”,对工业集中区进行整并,不断做大做强开发园区。
据悉,结合发展规划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各开发区明确了今后产业发展方向。市经开区将汽车和装备制造、现代食品加工两大优势主导产业及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作为重点产业。慈湖高新区着力构建“三产四区”,即重点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钢铁生产交易和科技新城四大特色产业功能区;当涂经开区精心打造五大专业园区,即中国绿色智能家电、中国工程机械属具、生物医药、新材料循环经济、绿色住宅工业化等产业园。
发展临港产业促进转型发展
省委书记张宝顺在我市视察时曾指出:“郑蒲港新区对马鞍山跨江发展意义重大,要充分发挥优势,把郑蒲港打造成安徽的‘北仑港’。”省长王学军视察我市时也指出:“郑蒲港新区建设是马鞍山这几年发展能量的一个释放,只要我们努力,从经济总量上实现翻番,可再造一个马鞍山。”而打造江海联运枢纽中心,正是我市实现转型发展具有前瞻性的重要举措。
郑蒲港作为长江最后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万吨级深水港口,是我市打造江海联运枢纽中心的重要平台。目前港区规划、高端装备产业规划方案、港口物流基地规划或已评审通过,或正在编制报告。未来郑蒲港新区将以港兴城、港城互动,加快建设中部地区通江达海和生态型临港产业新城。今年10月,郑蒲港一期码头将试运营,届时,我省将打通“入海”的新通道,我市乃至我省与长三角地区的无缝对接将更加便捷。
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为我市发展临港产业创造了良机。我市可充分依靠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建设规划,依托郑蒲港新区、港口集团等平台载体,加快引航、船舶服务、船货代理、物流运输、贸易金融、信息、人才等要素市场建设,构筑临港产业发展基础;实施引智工程,打造港口经济人才库;加强与周边港口的合作,加快整合,错位发展;实现港企联合,提升港口品质。通过种种努力,最终实现规模带动,促进临港产业大力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加速推进产业链延伸,减少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是我市转型发展、提升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手段。慈湖高新区积极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推进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已形成一条相对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了园区企业内循环水平和产业链条循环水平。我市还积极鼓励原有金属加工及机械制造产业向再制造产业延伸转型,以雨山经济开发区为重要载体,重点发展冶金装备、机械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等四大再制造门类,着力构建逆向物流和旧件回收、拆解加工再制造产业、公共服务保障等三大再制造体系,全力打造创业孵化、技术研发、质量检测、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拆解清洗、固废收集等七大再制造中心,积极争创国家级再制造示范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