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我顿时找不到怎样去下笔,原本想好的赞美,相好的辞藻,都被放置一边,就用这句:取有余以补不足也。
春秋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并形成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随着诸侯国兼并战争规模的日益扩大,迫使各国的统治者都在积极谋求政治和经济改革,以便广集财富,称霸于世。公元前422年,魏文侯委任当时的政治家、思想家李悝(kui)为魏国相国,实行变法。
李悝颁布了平籴【di,买进(粮食),跟‘粜’(tiao)相对】法,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根据土地的性质,精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平籴法》以法律规定将丰年和灾年各分成大、中、下三等。在大丰之年,由官府籴入农民粮食的四分之三,留四分之一;中丰之年,籴入三分之二,留三分之一;下熟之年,籴入二分之一,留二分之一。遇到天灾人祸或粮食歉收的年份时,再由官府卖出粮食,大灾之年则把大丰之年买进的粮食全部卖出,以平衡粮食价格,防止商人垄断粮价,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的经济基础。这项政策既使老百姓们丰衣足食,又增加了官府的税收收入。
“平籴法”推行后,魏国社会相当稳定,很快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史称: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书外人语:
群雄割据战春秋,国富民强税中求。
平籴铺来双赢路,魏国变法胜诸侯!

扫一扫微信,关注最新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