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河北中医药大学2026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803)《分析化学》考试大纲已经公布!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具体内容吧~
河北中医药大学2026年803分析化学大纲
  一、适用范围:
  本试卷适用于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专业学位专业领域的考生。
  二、考试方式及考试时间: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考试时间:180分钟。
  三、考试内容及分值(占比)分布:
  考试内容: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常量组分定量分析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计算。能够运用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的基本理论,分析和处理滴定分析的基本问题。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部分要求考生能够运用仪器分析课程中的基本定义、原理、公式和实验手段,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知晓仪器分析课程中的前沿实验方法和仪器,并能在未来的科研和工作中予以应用。
  分值(比例)分布:分析化学满分150分。
  四、试卷题型:
  试卷题型包括:A型题、问答题、计算题、综合题4个题型。
  五、考查内容
  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
  第一章绪论
  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2.分析方法的分类: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形态分析和能量分析,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常量、半微量、微量和超微量分析,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
  3.分析化学的纵览: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第二章分析过程
  1.试样的采集:固体试样,液体试样,气体试样。
  2.试样的制备:试样的破碎、混合和缩分,试样的分解,试样的分离方法,试样富集方法。
  3.测定方法的选择与分析测定:测定的要求,试样组分的性质,试样组分的含量,共存组分的影响。
  4.分析结果准确度的保证和评价。
  第三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1.误差及其产生原因: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准确度与精密度,误差的传递,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有效数字及其计算规则: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3.分析数据的处理: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t分布,平均值的置信区间,可疑值的取舍。
  4.相关与回归: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第四章重量分析法
  1.挥发重量法。
  2.萃取重量法。
  3.沉淀重量法:试样的称取和溶解,沉淀的制备,沉淀的处理,分析结果的计算。
  第五章滴定分析概论
  1.滴定基本概念与相关术语:滴定分析的特点和分类,滴定分析对滴定反应的要求,滴定方式。
  2.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基准物质,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准溶液的标定,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3.滴定分析的计算:滴定分析的计算基础,计算公式及应用举例。
  第六章酸碱滴定法
  1.溶液中的酸碱平衡:酸碱质子理论,酸碱溶液中各组分的分布,酸碱水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
  2.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及其影响因素,混合酸碱指示剂。
  3.酸碱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强酸(强减)滴定,一元弱酸(碱)的滴定,多元酸(碱)的滴定,滴定误差(终点误差)。
  4.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5.应用实例:直接滴定,间接滴定。
  6.非水溶液中酸碱滴定:溶剂的性质与作用,溶剂的分类和选择,非水滴定法的应用。
  第七章配位滴定法
  1.EDTA的性质及其配合物:EDTA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平衡,金属-EDTA配合物的分析特性。
  2.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影响EDTA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EDTA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3.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滴定曲线,影响配位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EDTA滴定金属离子的条件,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与条件选择。
  4.金属指示剂: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及应具备的条件,金属指示剂的选择,指示剂的封闭、僵化及变质现象,常用金属指示剂。
  5.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消除干扰离子影响的条件,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措施。
  6.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EDTA标准溶液的标定。
  7.配位滴定方式及其应用:配位滴定方式,应用实例。
  第八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1.氧化还原平衡:条件电极电位与影响因素,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2.氧化还原滴定法原理: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滴定终点的确定。
  3.碘量法:基本原理,滴定条件,碘量法误差来源及采取的措施,指示剂,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应用实例。
  4.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溴酸钾法及溴量法,铈量法。
  5.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第九章沉淀滴定法
  1.银量法:基本原理,银量法指示终点方法。
  2.标准溶液与基准物质:硝酸银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硫氰酸铵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3.应用:无机卤化物和有机氢卤酸盐的测定,有机卤化物的测定。
  第十章电位法及双指示电极电流滴定法
  1.电位法的基本原理:电化学电池,液接电位,电位法电池中的电极。
  2.直接电位法:氢离子活度的测定,其他离子活(浓)度的测定,直接电位法的测量误差,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技术及微电极技术简介。
  3.电位滴定法:原理及装置,终点确定方法,应用实例。
  4.双指示电极电流滴定法:原理及装置,终点确定方法,应用实例。
  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部分
  第一章绪论
  1.仪器分析法的产生、发展及特点:仪器分析法的产生和发展,仪器分析法的特点。
  2.仪器分析方法的类型:光学分析法、电分析化学法、色谱法、其他仪器分析方法。
  3.仪器分析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4.学习仪器分析的方法。
  第二章光谱分析法概论
  1.电磁辐射的性质:波动性和微粒性,电磁波谱,电磁辐射与物质的作用。
  2.光学分析法及其分类:光谱法和非光谱法。
  3.光谱法仪器:辐射源、分光系统、试样容器、检测器、信号处理和读出装置。
  第三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基本原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Lambert-Beer定律。
  2.光度法的误差:偏离Beer定律的因素,测量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
  3.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显色反应,显色条件的选择,干扰的消除。
  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主要部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5.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定性方法,单组分的定量方法。
  6.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影响紫外吸收光谱的主要因素,结构分析。
  第四章荧光分析法
  1.基本原理:分子荧光的产生,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
  2.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荧光效率和荧光寿命,荧光强度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影响荧光强度的外界因素。
  3.荧光分光光度计:主要部件,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校正。
  4.定性与定量: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5.应用: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荧光分析,荧光分析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荧光分析新技术。
  第五章红外分光光度法
  1.基本原理:振动-转动光谱,振动形式,基频峰与泛频峰,特征峰与相关峰,吸收峰峰位,振动自由度和吸收峰峰数,吸收峰强度。
  2.影响谱带位置的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3.红外分光光度计:光栅型红外分光光度计简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简介,样品的制备及测定条件的选择。
  4.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红外光谱的九个重要区段,典型光谱。
  5.应用:定性分析,纯度检查,谱图解析。
  第六章原子光谱法
  1.基本原理:原子的吸收和发射,原子的量子能级和能级图,原子在各能级的分布,原子吸收光谱的测量。
  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仪器的主要部件,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3.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实验方法:干扰及其抑制,定量分析方法,应用示例。
  4.原子发射光谱法:基本原理,原子发射光谱仪器,分析方法,应用示例。
  5.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简介:基本原理,分析方法与应用。
  第七章核磁共振波谱法
  1.基本原理:原子核的自旋与磁矩,核磁矩的空间量子化与能级分裂,核磁共振的产生,饱和与弛豫。
  2.化学位移:化学位移的产生,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影响质子化学
  位移的因素,各类质子的化学位移,质子化学位移的计算。
  3.自旋耦合与自选系统:自旋耦合与自旋裂分,自旋系统。
  4.核磁共振波谱仪及实验方法:核磁共振波谱仪,样品的制备,实验方法。
  5.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核磁共振氢谱解析的一般程序,解析示例。
  6.核磁共振碳谱和二维核磁共振谱简介:核磁共振碳谱,二维核磁共振谱简介。
  第八章质谱法
  1.基本原理与仪器简介:质谱仪的结构与仪器简介,质谱仪的主要性能指标,质谱表示方法。
  2.离子的主要类型:分子离子、同位素离子、亚稳离子、碎片离子、重排离子和多电荷离子。
  3.离子的裂解:裂解的表示方法,裂解类型,常见有机化合物的裂解方式和规律。
  4.质谱解析:分子离子峰的确定,分子式的确定,质谱解析步骤及示例。
  第九章波谱综合解析
  1.综合解析方法:综合解析对分析试样的要求,综合解析中常用的波谱学方法。
  2.综合解析程序:分子式的确定,结构式的确定,验证结构。
  3.综合解析示例。
  第十章色谱法概论
  1.概述:色谱法的起源和发展,色谱法的分类。
  2.色谱过程及有关术语:色谱过程,有关术语。
  3.色谱法基本理论:分配系数和保留因子与保留时间的关系,保留因子与保留比的关系,色谱分离的前提条件,塔板理论,速率理论,分离度,
  色谱分离方程式。
  第十一章经典液相色谱法
  1.吸附色谱法:常用的吸附剂及其性质,基本理论,色谱条件选择,应用示例。
  2.分配色谱法:常用载体,基本原理,色谱条件的选择,应用示例。
  3.离子交换柱色谱法:离子交换树脂及特性,基本原理,应用示例。
  4.分子排阻柱色谱法:常用的凝胶及其性质,基本原理,凝胶的选择,应用示例。
  5.聚酰胺色谱法:聚酰胺的结构与性质,基本原理,应用示例。
  6.经典液相色谱法的操作:平面色谱,经典柱色谱。
  第十二章气相色谱法
  1.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的基本流程,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
  2.色谱柱:填充柱,毛细管色谱柱。
  3.检测器:热导检测器,氢焰离子化检测器,其他检测器,检测器的性能指标。
  4.色谱条件的选择:色谱柱的选择,柱温的选择及程序升温,载气及流速的选择,进样量,气化温度和检测室温度。
  5.定性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6.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简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特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基本结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工作原理,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应用示例。
  第十三章高效液相色谱法
  1.高效液相色谱仪:输液系统,进样和色谱分离系统,检测系统,数据记录与处理系统。
  2.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及分离原理:吸附色谱法,液-液分配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分子排阻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离子对色谱法。
  3.固定相和流动相:固定相,流动相。
  4.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条件的选择。
  5.定性与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应用示例。
  6.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介:理论基础,实现超高液相色谱的必要条件,应用前景。
  7.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简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原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简介,分析条件的选择,应用示例。
  五、参考书目
  张凌主编,分析化学(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6。
  王淑美主编,分析化学(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