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税部门作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组织者,如何在大力推进依法治税、积极抓好组织税收收入的同时,针对地域经济特点和发展需要,正确分析当前地方税源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有利条件,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不断优化税源结构,实现经济和税收和谐发展,是当前地税部门应当研究和关注的课题。本文就优化湟中县多巴镇税源结构进行探讨,以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一、湟中县多巴镇地方经济税源现状
  (一)经济发展与地税收入呈现良性互动良好局面。总体来说,湟中县多巴镇地税收入快速增长,税源规模逐渐扩大,税收总量持续递增,税源结构趋于优化,收入质量稳步提高。由于湟中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不断打造多巴新城品牌,特别是打造西宁城区发展“副中心”的发展思路和依托青海多巴国际高原训练基地的影响力,发展新兴的房地产业、娱乐业、餐饮服务业,有力促进了当地旅游业、服务业的发展。多巴税务分局收入总量从2010年的700余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2572万元,累计组织税费收入5959万元。税源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地方税收的增长中作用明显,贡献突出。2013年,第二产业累计入库1065.3万元, 占地方税收收入的43.7%。其中建筑业累计入库税收1015.5万元,占第二产业入库数的41.69%,第三产业累计入库1520万元,占地方税收收入的62.4%,第三产业在多巴镇产业结构中占居主要位置,税源结构日趋合理优化。随着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大和房地产开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新建新华联置业小区、盛世湟庭小区、夏都家园等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实施,地方税源出现了分布点多、面广、线长的局面。另外,随着经济总体向好发展,人口的增加导致服务业、旅游业等行业已凸显出其收益,税收的比重增加。
  (二)区域房地产业税源充沛发展前景乐观。一方面,多巴镇现有人口19万左右,又将汉东乡、大才乡整体搬迁于多巴镇,人口明显增加。由于多巴镇地处河湟腹地,是进入西藏的必经之路,同时与省会西宁毗邻而居。由于西宁市区房价太高,城镇居民购买能力有限,所以湟中周边县区人员在多巴购房人员明显增加,房地产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工程项目税源丰足,现多巴地区有重点工程15项,政府部门计划三到五年内实现总投资64.9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项目54.2亿元,基础设施投资10.7亿元。
  二、地方税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有税源对外来房地产企业税收和建筑业税收依赖程度过大。从2013年税收来源来看,青海兴业房地产公司、青海省盈吉房地产公司、750变电所等3户企业税收在税收贡献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占据了主导地位。
  (二)契税、耕地占用税占比不断加大,2013年达到651.6万,占整体税收26.7%。税源的不平衡将对以后年度税收收入产生重大影响。
  (三)除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投资外,区域重点税源企业匮乏,基础税源不足,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目前多巴镇企业以小企业为主,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除了外来的几家房地产企业外,本地企业经济总量都较小,基本属初级加工企业,创新能力有限,产品附加值不高,盈利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不强,发展动力不足,这些都影响了重点税源的稳定性。同时,受资金、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工业结构呈初级化、趋同化特征,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目前,重点税源集中于建安、房地产等几个行业,呈现明显资源型特征,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太高,这种相对单一的税源结构具有很大的风险,一旦遇上国家政策的调整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因素,就可能动摇地方税源根基。
  (四)征管基础尚需夯实和加强。一是基层税收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尚未真正达到搜集信息、宣传税源、监控税源的目标。对纳税人经常出现的转让、承包、租赁等情况,没有迅速采取应变措施,掌握税源变化情况不够准确及时,影响了税收收入。二是管事与管户有些脱节,个别税收管理人员仅停留在管户表层,没有在管事上下功夫,税收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工作做得不够,调查研究少,对纳税户的经营情况、纳税情况及税收结构进行认真分析不够,被动接受纳税人申报资料,就表征税。三是税收管理仍处于录入数据、产生表格的初级水平,不能有效利用相关信息分析、纳税评估和监控税源情况提取更为有效的税收数据,税收管理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四是部分纳税人采取现金交易、账外经营、虚假申报等手段偷逃税款,致使税务机关难以掌控其实际经营活动情况,造成税款流失。
  三、完善地方税源机制建设的建议
  要改变税源不稳定、严重依赖基建等现状,大力扶持经济发展,做好现有税源管理,培植后续税源,优化税源结构,提高征管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立足经济发展大局,当好政府参谋助手。一是要充分发挥税收职能,认真开展经济状况调研分析,从税收角度研究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新能源、节能减排等新兴产业发展以及企业转型的对策建议,为地方党委政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言献策。二是要积极深入探讨地税收入中的税费结构、收入级次结构、税种结构等,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增收建议和措施,提高地税收入中地方可用财力的比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财力保障。三是要优化治税环境,增强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变“执法型”为“服务型”,为政府招商引资、培植税源,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税收服务环境。
  (二)不断优化纳税服务,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相关制度,强化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机关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确保地税收入等各项业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依法治税、经济发展、优质服务三者的良性互动。
  (三)兑现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把优惠政策吸引招商引资的效应发挥出来,用政策优势提高招商引资企业的积极性,吸引更多项目和企业落户,为区域经济发展培植长远稳定的新兴税源。一是要大力宣传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坚持日常宣传与集中宣传、重点宣传与普遍宣传相结合,充分尊重纳税人的知情权,做明明白白纳税人。二是当税收政策发生新的变化时,要根据税收政策的导向,及时主动跟进服务,优化和改善投资环境,帮助招商引资企业及早熟悉、掌握和运用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准确把握投资方向,因势利导地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合理投资和生产经营,确保招商引资企业落脚扎根。三是加强实现减免税事后管理。一方面,要开展减免税政策执行情况自查,确保各项减免政策落实到位、执行到位。另一方面,要严格审核减免税真实性、准确性,规范税收征管秩序,防范企业利用征管薄弱环节,钻政策空子造成税款流失。
  (四)狠抓税收分析预测,提高经济税收质量。建立健全经常性收入分析和预测制度,通过夯实基础、充实力量、完善方法等方式,及时掌握收入影响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依据。一是切实加强税收分析基础工作。要全面掌握经济和行业主体信息,从微观、宏观、横向、纵向等多个方面对税收情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对比分析,提高分析预测的准确性。二是要实地深入企业、社区、厂矿,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税种、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税收情况的调研,分析税收增减变化的内在原因,评价和反馈政策实施效果,促进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五)完善权责体系建设,强化税源专业化管理。一是要进一步落实税源管理专业化的工作要求,细化工作要求,明确岗位职责,规范税收管理员执法行为,切实解决税收管理员管什么、怎么管、管没管等问题,努力提高税收管理员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升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二是要强化信息化建设工作。建立静态和动态税源档案,开展纳税评估,加强案头分析,提高管理效能,提升征管水平。三是要抓好重点建设项目责任管理。要按照“以项目控制税源”的管理思路,继续加强对重点税源、重点项目、重点税种、重点工程、重点行业实时、分层、动态监控管理,确保重大建设项目税收全部纳入监控和税收及时足额入库。四是要不断加大打击偷逃税行为的力度。加强与公、检、法等部门联动与配合,形成打击合力,优化税收法制环境。五是要加强零散税源管理。加强对零申报、负申报和低税负申报企业财务数据分析比对,因地制宜地借助社会资源,强化对零散税源的管理,加强对停、歇业和非正常户纳税人的规范化管理,预防和减少税款流失。
  文章来源:西宁市地税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