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税务管理的综合过程。我国的税务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探索中前进。如何进一步加快税务信息化建设是摆在各级税务机关面前的、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
  我国已经搞了20多年税务信息化建设,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对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认识不清,不同程度地阻碍了税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我国搞税务信息化建设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由国际、国内的形势和税务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也是税务部门在新形势下更好履行税收职能所决定的。
  (一)税务信息化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需要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世界,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计算机,到20世纪60年代初终于研制出*9台大型计算机,这是我国信息化的萌芽。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我国更加重视信息化的建设并写入“九五”和“十五”发展战略中。加入WTO后,我国必须融入世界信息化的洪流之中,我国的税收工作也理所当然的要实现信息化,与国际税收接轨。
  (二)税务信息化是我国各级税务机关发展电子政务的需要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电子政务是我国政府管理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满足公众服务的需要,也是提高政府绩效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税务信息化是政府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税务机关必须依托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程序和管理方式,实行信息化、现代化的税务管理,做好税收工作,为我国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税务信息化是落实和完善“征管法”的需要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税收法律是我国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5月我国公布并实行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该法律在第六条中明确规定:“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这是我国*9次把税务信息化和现代化写入法律文本,从而实现“机器管人”和“人管机器”的双重作用,达到规范征、纳双方涉税行为的目的。全国各级税务机关只有坚定不移地加快税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税收征管法”才能得到进一步落实,才能推进税收法制的建设。
  (四)税务信息化是降低税务成本的需要
  税务成本是国家税务机关管理税收工作各种支出的总和。我国从国家税务总局到基层税务所共有5级税务管理机构。据权威部门统计,全国目前有税务人员近100万人,行政机关6000余个。这些人员和机构的日常开支约占全国年税收总量的10%以上,个别地区甚至“入不抵出”。我国的税务人员人均征税150万元人民币。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人均征税1000万美元以上,日本人均征税11亿日元以上。我国的税收成本是美国的7.8倍,是日本的5.3倍。我国的税收成本之所以比西方发达国家高,其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的税务信息化水平低。随着近两年我国的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加快,我国的税收成本已由过去的约4.7%降到3%左右。显然,加强我国的税务信息化建设是降低我国税收成本的重要途径。
  (五)税务信息化是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税务管理现代化就是以科学技术和网络支撑税务信息化,由税务信息化带动税务现代化,最终实现税收业务管理、行政事务管理、决策分析管理和外部信息管理4个管理应用系统。据有关资料记载,1992年美国联邦税务局广泛采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由原来在全国设立10个征收中心,减少到4个征收中心。这4个征收中心处理了全国的纳税申报。我国加入WTO后,税务管理面临着严峻挑战,腐败与反腐败、偷税与反偷税的斗争更为尖锐。如果继续实行传统的、粗放的管理方式,国家的财政收入就难以保证。各级税务机关只有加快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这一新的生产力改造税收工作,实现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现代化,才能最终提高税收工作的管理质量。因此,税务信息化是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六)税务信息化是贯彻落实“1+3”工作思路的需要
  “1+3”是指坚持税收的经济观,依法治税、从严治队和科技加管理。这是国家税务总局在2001年12月召开的“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确定的“十五”期间税收工作的思路。依法治税、从严治队和科技加管理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从严治队是税收工作的基础,科技加管理是税收工作的手段。没有依法治税、税收工作就失去了方向;没有从严治队,税收工作就失去了基础;没有科技加管理,税收工作就失去了手段。科技加管理就是增加税收工作的科技含量,充分利用高科技尤其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为税收管理提供现代化手段,同时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方法上有所创新,使之与现代化手段相适应,实现人机的a1结合。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标志,要实现税务信息化和现代化,必须走科技兴税、管理强税之路。没有高科技的手段,就无法改变传统的、落后的管理方式;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再先进的手段也无法产生效益,只有科技创新和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效益。各级税务机关只有加快税务信息化的建设,才能较好地实现“1+3”的工作思路。
  二、税务信息化建设的掣肘问题
  我国的税务信息化经过20多年的建设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取得了很大成绩。据国家税务总局*7统计:全国税务系统已有计算机专业人员约2万余人,各类型号的计算机44.5万台,局域网2.22万余个,广域网联通节点1.6万余个,有2551万个纳税人纳入了计算机管理网络,通过计算机征收的税款1.23万亿元。但是,在税收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掣肘问题。
  (一)对税收信息化认识不高
  据调查,税务系统90%的职工对税务信息化认识较高。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手工操作的束缚,也有极少数人对税务信息化认识不高:一是有极少数领导特别是极少数县(区)局以下的领导,由于观念陈旧、经费紧张,对税务信息化认识不高、信心不足,认为计算机可有可无,于是对税务信息化建设积极性不高、步伐不快;二是部分税务人员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对现代信息管理的强大功能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税务信息化就是购买几台计算机,摆在办公桌上,代替手工劳动而已。
  (二)税务信息化的领导体制尚不健全
  我国的税务信息化从起步到目前,省、市、县一直没有建立专门的税务信息化管理体制。国家税务总局虽然已经印发了《税务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总体方案》,但是税务信息化的规章制度和项目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或者已有的制度执行的也不到位。为此,全国各地出现了“百花齐放、各自为政”的局面。*9,软件开发和应用不统一。税务信息化的基本要求是信息处理要有统一的标准。目前全国税务系统的软件开发和应用还不统一、不规范。各个省、市、甚至有的县都在搞软件开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税务系统约有30多个软件且各个软件之间又相互独立、互不兼容,形成“信息孤岛”。有的地方使用CTAIS软件,有的地方使用当地开发的软件或别人开发的软件。第二,硬件配备不统一,软件与计算机机型又不配套。目前,各个单位配备的设备是分项目、分阶段配备的,由于各系统之间数据库平台、操作系统等不同,造成设备难以统一使用的现象。
  (三)税务信息化建设人才匮乏
  计算机是高科技产品,只有懂得其技术的人,才能应用。我们税务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好的,但仍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全系统存在重业务、轻技术的现象;懂业务的人多、懂技术的人少。据有关部门测算,专业计算机人员应占税务干部总数的10%以上,才能满足税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近几年,税务部门虽然录用了一些计算机人才,但是相对比例还较低。到2000年底,全国税务系统计算机专业人员仅占税务干部总数的2%。有的地区还达不到这个比例。从调查情况看,税务信息化建设更缺少复合型人才:一是专业计算机人员虽然懂得计算机技术,但是他们不懂得税收业务;二是懂得税收业务的人员,又不懂得计算机技术,或者说他们懂一点,也只能是简单的操作。这种状况阻碍了税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四)税务信息化资金短缺
  税务信息化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的工程,国家对“金税工程”一、二期投资15亿元;对CTAIS的开发和试点投资16亿元。目前,国家虽然加大了对税务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但是各级税务机关仍然资金紧张,特别是国税部门。据调查,国家税务总局比省级局好点,省级局比市级局好点,特别是县级局资金十分短缺,有的县级局勉强能维持日常开支。一些对税务信息化建设认识较高的县级局领导,也信心百倍地建设税务信息化,可是,就是苦于没有资金。资金短缺问题已是各级税务机关特别是市级以下税务机关存在最突出的问题。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税务信息化的发展。
  文章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