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是财政民生建设的一个方面。
  把好戏送到农村,送给农民,让老百姓一年看上一场高质量的规范化的文化大戏,这是2014年萧县33项民生工程之一,也是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份严肃考卷。萧县文广新局为实施好这项民生工程,精心组织,认真对待,力争把好事办好、办实。首先,县文广新局成立了文化惠民送戏下乡领导小组,局长朱雪锋同志亲自任组长,分管副局长孟彩华、艺术股长萧军任副组长,并配有两名成员。对全县有演出能力的文艺团体进行摸底排查,对他们的演员阵容、演出设备,如服装、灯光、音响、演出剧目进行认真考察,在这个基础上,副局长孟彩华、艺术股长萧军分别带领专业人员深入到白土、闫集、黄口、酒店等乡镇业余剧团实地观看现场演出。然后领导小组研究送戏下乡招标的标底,全县形成了演出竞争的格局,文广新局决定选拔演出质量*4的单位,把好戏送下乡,送给农民。
  萧县梆剧团是萧县*10一家专业文艺团体。它成立于1954年10月,建团60年来,萧县梆剧团坚持党的文艺工作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面向农村,为农民服务,60年为农民朋友演出了近百个剧目,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梆子戏演员,打造成了萧县人民心目中的文化品牌,形成了梆剧团为农民群众演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县剧团领导班子面对上级领导对文化惠民送戏下乡的高标准严要求,多次召开会议反复研究对策。团长段锦平同志满怀激情地说,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是党和政府实施的民生工程,也是农民朋友的期盼。我们作为专业剧团有着义不容辞的担当,我们必须高标准、高质量严格要求自己,力争拿下送戏下乡的夺标。接着,他召开全体演职员工动员会议,强调了这次送戏下乡的意义,提出了要求,使大家信心百倍地去迎接挑战。老演员张全坤高兴地说,送戏下乡,为农民演出是我们萧县梆剧团的老传统,我在县剧团干了四十多年,为农民朋友不知演了多少场戏,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农民最喜欢看我们的演出,听我们萧县梆子戏。送戏下乡正合农民的心愿,我虽然年近六十,我更要发挥我的舞台经验,把最精彩的演出奉献给农民。青年演员王威亚激动地说,送戏下乡,为农民演出正是锻炼我们的好机会,我要更加刻苦练功,演出*4的戏向农民朋友们汇报。
  萧县梆剧团一场迎接送戏下乡的新挑战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让农民群众看上高质量的正规演出靠什么?”萧县梆剧团认为,靠的是设备、剧目、演员。为此,剧团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资,首先更新、添置设备。团长段锦平带着服装师两下郑州,精心挑选购买了十多万的服装,有一件蟒袍就花了近八千元,仅大锣、小锣就花五千多元。接着他又带领音响师去南京,多方考察,现场试听,花了二十多万元更新一套音响设备,花了三万多元更新了一台电脑字幕机。投资近十万元增添了电脑灯光,又花了近六千元维修舞台车,使流动舞台装饰一新。其次,组织力量创作剧本。段锦平同志说,剧本是一团之本。于是他聘请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导师贯涌先后创作了《浩然长歌》、《芦花谣》和现代小戏《石榴花开》,同时组织本县剧创人员创作了《接官亭前》、《双凤还巢》、《鞭打芦花》和现代小戏《风雨守候》,同时从河南聘请了作曲家卢云明同志为剧团作曲和艺术顾问。用短短两个多月时间日夜赶排,已把《接官亭前》、《鞭打芦花》、《风雨守候》搬上舞台,首场演出,引起了热烈反响。三是抓演员培养,大力培养和使用青年演员,使六位青年演员成为剧团台柱子。
  设备、剧本、演员三投入,使萧县梆剧团面貌一新,演出质量提高到新水平,在送戏下乡的竞标中一举夺魁,从此拉开了送戏下乡演出在大幕……
  精心打造好剧目,把好戏献给观众,让老百姓满意,让政府放心。这是萧县梆剧团团长段锦平和广大演职员工的共同心愿。为了实现这个心愿,段锦平同志和团领导班子成员反复研究,谋划下乡演出方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演出计划,他们针对本团演员行当不全,男演员缺少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旦角青年演员的优势,调整演出剧目,精心包装打造了《寻儿记》、《三哭殿》等十台大戏。加工提高了群众喜闻乐见的五出传统戏,新排了两台戏剧情节曲折的历史剧。新创作排演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历史剧《鞭打芦花》,这个历史故事发生在萧县,宣传的是一种孝文化精神,全国早已有多个剧种的演出版本。萧县剧团把它搬上舞台还是首次,自家剧团演自家发生的人和事,老百姓看了可亲可敬,一下拉近了观众和演员的距离。剧团克服了编剧、作曲、导演等诸多困难,从河南请来作曲,从北京请来导演,日夜赶排,短短一个月时间就搬上了舞台,饰演闵子骞的青年女演员王威亚,原主工青衣,这次反串闵子骞,她反复琢磨人物感情变化,找准切入点,把握准人物心理,结果把闵子骞给演活了,每到一地演出,都感动得观众泪流满面,掌声不断。在圣泉乡穆集村演出后,很多群众留着剧团不让走,要求再加演一场,没能如愿,很多人便骑着电动车、蹬着三轮车,跟着剧团到几里路外的金黄庄村去听戏,接着又跟到薛庄村去听,使演员看到了老百姓对传统戏曲艺术的热爱。演员说,送戏下乡真是顺应民心!
  为了适应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剧团还抽调青年演员精心编排了反映时代风貌的歌舞和小品。如舞蹈《红红火火好日子》,热烈欢乐,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的变化,老少皆宜。群众反映说:送戏下乡不仅过了戏瘾,还享受了现代潮流的文化趣味。真没想到县剧团演出水平这么高!梆剧团的送戏下乡活动,为我县文化民生工程的扎实、高效推进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高顿网校官方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7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