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pa六门科目:cpa专业阶段考试涵盖《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税法》《经济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六科。各科目特点差异显著:
《会计》是核心基础,内容涵盖财务报表编制、长期股权投资等重难点,需350-400小时攻克;
《审计》逻辑性强,需结合实务案例理解风险导向审计流程,建议搭配《会计》同步学习;
《财管》公式密集,计算量大,需熟练运用资本预算、成本分析模型;
《税法》政策更新频繁,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占比超60%,需关注2026年减税降费新政;
《经济法》以记忆为主,公司法、证券法等法条需结合案例理解;
《战略》综合性强,SWOT分析、风险管理框架为高频考点。
搭配建议:零基础考生优先选择“会计+税法”或“经济法+战略”,平衡计算与记忆;在职考生可尝试“会计+审计+税法”三科联动,利用科目关联性提升效率。
二、cpa各科学习时间如何分配?
备考时长因人而异,但科学规划能显著提升通过率:
会计:350-400小时(长投、合并报表需专项突破);
审计:300-350小时(实务案例需反复推敲);
财管:300-350小时(公式需结合Excel强化练习);
税法:250-300小时(增值税、个税计算需精准);
经济法:200-250小时(法条记忆+案例分析结合);
战略:150-200小时(框架思维+热点案例积累)。
高效策略:
基础阶段(3-6月):通读教材,搭配网课梳理重难点;
强化阶段(7-8月):分科刷真题,总结错题本;
冲刺阶段(9月):全真模考,适应机考节奏。
三、大一新生能否报考cpa?
答案是否定的。根据中注协规定,2026年报考需满足以下条件:
学历要求:高等专科及以上学历(含应届毕业生),或会计相关专业中级职称;
应届生通道:大四学生可在毕业当年(2026年7-8月)凭学信网信息补录毕业证编号完成报名;
禁止报考情形:在校生(大一至大三)、非应届毕业生均无法报考。
提前规划建议:
大一至大三:夯实专业基础,学习《会计》《税法》等课程;
大四:集中备考2-3科,利用应届生身份一举通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