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11月1日到2013年11月底,广东省实施营改增试点已经一年。一年来,全省纳税人总体减负近百亿元,取得了结构性减税成效突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成效突出、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成效突出和构建国际营商环境成效突出等四方面效果。
  据介绍,一年来,广东全省试点户数共21.22万户(不含深圳,下同)。纳入试点的企业从启动时的10.52万户,增加到目前的21.22万户,新增试点户数10.7万户;试点纳税人累计申报改征增值税112.99亿元,除2013年春节因素,总体上缴税呈稳步上升态势;减税面从最初的94.9%上升到97.4%,除交通运输和有形动产租赁有所上升外,总体减税效果明显,惠及面不断扩大;税负增加企业户数约5500户,占试点纳税人总数的2.6%,而且随着营改增试点范围的不断扩大,企业逐步适应税制转换,税负增加面不断下降。
  广东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一年来,营改增试点取得了四大突出成效。
  完善了税收制度,落实结构性减税成效突出。广东营改增试点企业户数全国最多,通过营改增试点,进一步完善了税制,减少了重复征税,使行业的整体税负明显下降。试点一年,广东总体减税近100亿元,其中试点企业净减税53.19亿元,减税面达到97.37%,税负整体减轻32%,特别是17.45万户小规模纳税人税负下降近40%。此外,试点对制造业产生减税的“溢出效应”,为全省制造业企业提供进项抵扣减税44.44亿元,为省外企业提供抵扣减税33.21亿元。
  打通了抵扣链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成效突出。一是推动更新改造,传统服务业加快转型。营改增试点后,第二、三产业的抵扣链条得以打通,企业购进固定资产推动升级改造呈现井喷现象。2013年1—11月固定资产投资中,交通运输仓储业和技术服务业分别达到38%、27%,均远高于18%的总体增幅。一年来固定资产抵扣税额56.85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年抵扣税额的20%以上,特别是研发技术、交通运输、动产租赁、物流辅助业等设备采购额明显上升。二是推动主辅分离,产业分工专业化加快形成。据省国税局调查,已经有34.75%的纳税人考虑或正在实施服务业与第二产业进行主辅剥离,26.94%的纳税人将部分业务外包给其他公司。营改增试点打通了二、三产业增值税抵扣链条,促进了专业化分工,使企业结构从“橄榄型”真正转变为“哑铃型”,研发、设计、营销等内部服务环节从主业剥离出来,成为效率更高的创新主体。三是带动服务采购,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营改增试点极大地激发了企业采购现代服务的积极性,尤以信息技术服务、物流辅助、鉴证咨询服务业增长明显。据统计,广东省财政厅重点跟踪100户样本试点企业中,有43家营业收入明显增长,其中31家交通运输企业中有15家营业收入平均增长率达22%,57家服务业试点企业中有28家企业增长率达到31%。据统计,在营改增试点等的推动下,2013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1%,对GDP贡献率达到52.8%,高于*9、二产业,并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优化了发展环境,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成效突出。一是试点企业规模迅猛增长。由于试点改革效应的集聚,企业对投资现代服务业的信心得到极大的提振。试点一年新增试点企业10.7万户,增长超过一倍,月均新办企业6400多户,新办企业中,动产租赁、研发技术、鉴证咨询、文化创意新办企业增幅分别达到220%、165%、130%、97%,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二是企业内部管理明显规范。由于营改增后实行以票控税,带动试点企业从产业链构建、财务管理、合同管理、供应商选择等方面不断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加强税收筹划。如广州港集团试点前测算税负可能上升,试点后新制定20多项管理制度,最终实现减税2000多万元,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交通运输企业普遍通过减少挂靠经营、集中加油、集中采购、定点维修等措施,重构经营模式、行业规范化管理水平迅速提高。三是企业经营环境明显改善。一方面,企业整体税负降低、营业收入整体增加、企业营利能力明显增强。另一方面,由于增值税实现环环相扣,企业间由过去“主动不要票”向“主动要开票”转变,资金回款速度比往年明显提升。随着试点的推进,有利于形成公平、规范、统一的市场。
  推动了服务贸易,构建国际营商环境成效突出。一是推动了粤港澳服务贸易发展。营改增试点得到了港澳企业的普遍欢迎,如德勤、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广州分所充分利用服务出口免税政策,立足广东拓展国际业务,营业收入明显增长,进一步提升了国际竞争力,也吸引新增500多家港澳投资试点企业,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增强。二是服务贸易出口迅速扩大。试点对服务贸易出口零税率和免抵退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服务贸易出口力度不断加大。共有435户(次)发生零税率应税服务出口,涉及销售额20.33亿元,办理免抵退税户数4088户(次),涉及免税申报销售额128.9亿元,同比增长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