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顿网校友情提示,*7临沂会计实务操作相关内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问题与对策(八)总结如下:
  审计的执法工作,首先要进一步完备绩效审计法律体系,并加大力度尽快完善政府绩效审计处理法规的制定工作,有利于政府绩效审计的有法可依,严肃财经法规法纪(秦荣生,2007)。政府审计所设定的法律法规应该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作为社会整体组成部分的法制建设,包括法律法规的健全性及公民守法的意识;二是法律对审计的保护与授权。前者是从法制建设的宏观角度来反映的,不仅与审计机关相关,也被审计者相关;后者则直接与审计机关及其相关人员。
  政府审计是授权性审计,开展绩效审计必须以国家法律授权为依据,在法律上明确绩效审计的地位。西方发达国家的绩效审计经验来看,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建立明确的绩效审计的法律条文,将绩效审计的地位、目标、范围等写进法律。绩效审计法规体系主要由宪法、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构成。当前,我国并不具备修改《宪法》的时机和条件,在新《审计法》已经修订重新发布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首先考虑在新的《审计法实施条例》中规定绩效审计的概念、标准和实施范围等内容。
  对于新的审计法规,应该充分考虑到以下几点:
  (1)需要对现有的有关审计体制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彻底落实审计独立性,保证审计公告实实在在的审计监督权;其次,删除《审计法》中关于审计公告的模糊性词汇,比如将“可以”改成“必须”等模糊性词汇,使审计公告成为一种法定的义务,而非权利。
  (2)建议立法部门在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时,充分考虑政府绩效审计实施综合经济监督需要,有关法律要与《审计法》相互衔接。应该明确政府绩效审计在经济领域里的综合经济监督执法地位,或在有关法律条文里明确委托审计机关的综合执法的主体地位和资格。
  (3)保证立法后绩效审计的权威性,从立法上以维护绩效审计的规范,从而以加强法制建设。通过立法明确授予审计机关绩效审计权限,可以在法律层面上引起审计机关足部实现财务审计为主转向绩效审计并重。
  (二)完善政府审计体制建设,改善绩效审计体制环境
  政治体制是影响政府审计行为的最为重要的政治因素。现行审计体制既限制了绩效审计在审计机关内部的“自我发育”,又限制了审计监督与人大立法监督的直接结合,从而堵塞了绩效审计发展的a1路径。目前的审计体制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改革是必然的,也只有通过改革一方面使得政府公共权力受到制约走向透明化,使得政府职能的改变,做到真正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另一方面使人大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以及预算监督得到实质性加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推动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
  (三)重视审计机关对政府绩效审计的推动作用
  1.转变绩效审计职能意识
  审计机关通过绩效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部门、单位、项目等督促其实现绩效审计所满足的“3E”。如果财务审计是有利于打击贪污舞弊,推进廉政建设,而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有利于防止损失浪费、建立廉政政府,更将显示审计的深远意义。美国审计长沃克先生指出,*6审计机构的成熟模式应该体现在设想的一座六层的金字塔,而我们国家的*6审计机关的定位却还是处于底层的“打击腐败”阶段,绩效问题不如腐败问题敏感,公众对政府绩效的关注程度不高也就顺理成章。
  审计如果仅仅停留在监督作用,容易陷入了就审计论审计的困境,即使政府审计机关属于议会也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戚啸东,2008)审计机关不仅对被审计单位的建设,也是对政府工作流程、方法及观念的全新的革命。这种工作流程、方法和观念的革新主要体现在: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的转变和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的转变,目的不仅在于节约财政资金,更重要的是在于提高政府的施政效果和公共服务的绩效,从而促进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
  因此,政府绩效审计要贯彻以服务公众和监督建设为原则,审计的项目、标准等设计要从为公民服务的立场出发,同时在绩效审计过程中要有公民的广泛参与,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绩效审计;要通过社会调查、民意调查等方法,定期调查公众对政府施政的满意程度,以此作为政府绩效审计的重要依据。深圳市开展的“政府绩效审计”,烟台市推出的“社会承诺服务”,南京市开展的“万人评议机关”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各自政府改革。政府绩效审计的职能意识上的改变使得政府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绩效审计理念深入人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各方对绩效审计的重视程度。
  2.审计机关做好自身的绩效
  (1)培育基于绩效的组织文化
  审计机关是政府组成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国家审计的指导方针,根据“提高效能”的要求,积极探索政府绩效审计,提高财政资金的支出效益,促进行政效率的提升。而文化是组织的潜层结构,对组织的行为影响巨大。官僚制组织文化会对绩效管理的实施构成阻碍。在这种文化中,政府工作人员相互指责,或指责外人,而不是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固守本分,而不是尽力创新;接受平庸,而不是追求卓越;拒绝变革,而不是主动适应变革。要想在审计机关中实施绩效管理,必须摒弃官僚制组织文化,培育以绩效为导向的文化。
  (2)披露绩效信息,加强自我监督
  审计机关接受监督,不仅可以促使审计机关更有效地使用审计资源,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审计机关更加“公开透明”。我们建议审计署每年向人大提交的审计报告要披露自身的绩效情况,如审计预算经费的使用、审计为国家节约的资金量、审计任务能否按时完成、审计建议的数量和被审计单位接受建议的情况等。为确保所披露信息的真实准确,审计机关可聘请外部独立的第三方,对审计机关的绩效信息认证。或参照美国,在审计机关内设立超然独立的审计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验证审计机关绩效信息的可信性。
  (四)政府绩效审计评估改进
  (1)正确认识和对待政府绩效评估。
  政府绩效评估无疑是一场针对政府自身的革命,因此必然受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扰。英美国家的政府绩效评估实际是一场来自上层的革命,主要是靠高层领导的大力提倡和推进。英国自撒切尔政府以来,行政改革的主导理念和基本思路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改革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和系统性,因而绩效管理的策略和方法也不断完善,效果显著。美国的绩效改进受到从尼克松到克林顿历届总统的支持和重视。我国政府绩效推行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领导没有正确理解和认识政府绩效的真正内涵。缺乏强大民意的压力,没有讨好选民的动力,因此政府绩效在我国变成一个“自觉”行为,推不推行完全由一把手说了算。因此,不能把政府绩效看成是“洪水猛兽”,看成是对政府公务员的“紧箍咒”,而要看到改进政府工作,改善与公众之间关系,为政府的可持续执政带来合法性。
  (2)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流程、规范、指标和技术决定着政府绩效评估的成败,而指标体系更是政府绩效评估的关键所在。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指标体系,不仅可以促使政府职能的转变,实现内部治理与外部供给相统一,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组织的结构、行为、方法以及手段的变化与选取,更进一步而言指标的导向性作用甚至可以催生全新的官僚文化,提高官员执行力,甚至重塑官僚制。
  (3)建立和健全政府绩效评估的各项制度。
  政府绩效评估关系到政府组织及其官员的切身利益,必须走制度化、法制化和专业化的道路。英美国家的政府绩效评估顺利推行与立法部门的大力支持有极大关系,如美国克林顿执政期间,共
     
  扫一扫微信,学习实务技巧
   
  高顿网校特别提醒:已经报名2014年财会考试的考生可按照复习计划有效进行!另外,高顿网校2014年财会考试高清课程已经开通,通过针对性地讲解、训练、答疑、模考,对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分析、指导,可以帮助考生全面提升备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