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河北中医药大学2026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350)中药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已经公布了,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具体有哪些内容吧!
河北中医药大学2026中药考试大纲
  一、适用范围:
  本试卷适用于中药学及其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考生。
  二、考试方式及考试时间: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考试时间:180分钟。
  三、考试内容及分值(占比)分布:
  考试内容: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学。
  分值(比例)分布:满分300分。
  (1)中药化学:75分(2)中药药剂学:75分
  (3)中药鉴定学:75分(4)中药学:75分
  四、试卷题型:
  试卷题型包括:A型题、问答题(或计算题、鉴别题)2个题型。
  五、考查目标(内容)
  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1.中药化学
  第一章绪论
  掌握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作用。
  第二章中药化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掌握中药化学成分的常用提取与分离方法;
  掌握化合物极性判别方法;
  熟悉常用溶剂种类与极性顺序。
  第三章糖和苷类化合物
  掌握糖和苷类的结构特征;
  掌握糖和苷类的提取分离与检识方法;
  熟悉糖和苷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
  掌握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理化性质;
  掌握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熟悉醌类成分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
  熟悉大黄蒽醌类成分的结构和提取分离方法。
  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
  掌握香豆素类化合物和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理化性质;
  掌握香豆素类化合物和木脂素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与检识方法;
  熟悉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理化性质;
  熟悉苯丙素类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
  熟悉秦皮香豆素类成分的结构和提取分离方法。
  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
  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
  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与检识方法;
  熟悉黄酮类成分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
  熟悉黄芩、葛根、槐米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结构和提取分离方法。
  第七章萜类化合物
  掌握萜和挥发油的概念;
  掌握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依据;
  掌握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
  掌握挥发油的提取分离与检识方法;
  第八章三萜类化合物
  掌握三萜及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理化性质;
  掌握三萜及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与检识方法;
  熟悉三萜类成分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熟悉人参、甘草三萜皂苷类成分的结构和提取分离方法。
  第九章甾体类化合物
  掌握强心苷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理化性质;
  掌握强心苷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与检识方法;
  掌握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理化性质;
  掌握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与检识方法;
  熟悉甾体类成分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
  熟悉毛花洋地黄、蟾酥、牛黄所含甾体类成分的结构和提取分离方法。
  第十章生物碱
  掌握生物碱的含义和理化性质;
  掌握生物碱的提取分离与检识方法;
  熟悉生物碱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
  熟悉麻黄、黄连、洋金花、延胡索、乌头、苦参、防己、马钱子、紫杉所含主要生物碱的结构、理化性质和提取分离方法。
  第十一章鞣质
  掌握鞣质的含义、结构特征与理化性质;
  掌握鞣质的提取分离与检识方法;
  熟悉鞣质的分类和典型化合物与所关联的常用中药。
  第十二章其他成分
  熟悉脂肪酸类成分的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
  熟悉氨基酸、蛋白质、酶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与提取分离方法。
  2.中药药剂学
  第一章绪论
  掌握中药制剂学的含义、基本概念、常用术语;
  掌握中药制剂学的性质、任务和剂型选择原则;
  了解国家相关药品法规。
  第二章中药调剂
  不作要求。
  第三章制药卫生
  掌握制剂卫生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掌握各种灭菌方法和无菌操作;
  掌握常用防腐剂性质及应用;
  熟悉制药环境空气洁净技术及洁净区要求。
  第四章中药制剂的原辅料
  不做要求。
  第五章粉碎、筛析、混合
  掌握粉碎目的、粉碎原理及粉碎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混合目的、机理、及混合方法和影响因素
  熟悉筛析的定义、目的及方法;
  熟悉中国药典对粉末的分等;
  熟悉微粉学的基本知识与概念;
  第六章浸提、分离、精制、浓缩与干燥
  掌握浸提过程及影响因素;
  掌握常用浸提溶剂、浸提辅助剂;
  掌握浸提、分离和纯化方法;
  掌握常用浓缩方法与设备、干燥方法与设备;
  掌握影响浓缩效率的因素、各种物料适合的干燥方法和影响干燥
  效率的因素。
  熟悉常用浸提、分离、纯化设备。
  第七章浸出制剂
  掌握浸出制剂的基本概念、特点与种类,各种浸出制剂的制备方法及关键工艺;
  掌握各种浸出制剂所使用的药用辅料;
  熟悉汤剂中特殊中药的处理;
  了解浸出制剂质量控制。
  第八章液体药剂
  掌握液体药剂的含义、特点和分类;
  掌握表面活性剂的定义、结构特点、种类、性质与选用;
  掌握增加药物溶解度方法;
  掌握胶体溶液型、乳浊液型、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定义、特点及影响稳定性因素;
  熟悉各类液体制剂的工艺流程及制法。
  第九章注射剂
  掌握注射剂的含义、特点、分类和基本质量要求;
  掌握不同给药途径或部位的注射剂的要求;
  掌握热原的含义与组成,热原的基本性质,注射剂污染热原的途径及除去热原的方法;掌握制药用水的分类、质量要求及应用;注射剂附加剂的种类、性质和应用,调节注射剂渗透压的计算方法;
  掌握中药注射剂原液的制法及去除鞣质的方法;
  熟悉注射用非水溶剂的质量要求;
  熟悉中药注射剂的工艺流程、制法,以及输液、注射液无菌粉末及其他注射剂的含义、质量要求及制法。
  了解注射剂热原检查的方法;制备纯化水及注射用水的原理及制法,注射用油的精制方法及其他注射用溶剂;中药注射剂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十章外用膏剂
  掌握外用膏剂透皮吸收机制与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
  掌握外用膏剂的特点、分类,软膏剂的各种基质性质特点与软膏制法;黑膏药的基质选择与原料处理,黑膏药的制备方法;橡胶膏剂的组成、基质及制法;
  熟悉软膏剂的质量评价与注意事项;
  了解白膏药、凝胶膏剂、糊剂、贴剂的特点、基质与制法。
  第十一章栓剂
  掌握栓剂的定义、特点、药物吸收途径与影响吸收的因素;栓剂制法与置换价的计算;
  熟悉栓剂基质的分类、附加剂,及基质与附加剂的选择;
  了解栓剂分类、质量检查与评价。
  第十二章散剂
  掌握散剂的概念、特点;
  熟悉特殊散剂的制备方法;
  了解散剂的质量检查。
  第十三章丸剂
  掌握水丸的赋形剂特点与制法;蜜丸的特点与制法,蜂蜜的选择与炼制;滴丸的特点、原理、基质选择与制备;
  熟悉浓缩丸、糊丸、蜡丸的特点与制法;水丸、蜜丸、滴丸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熟悉丸剂的特点、分类、质量检查。
  第十四章颗粒剂
  掌握颗粒剂的基本概念、特点与类型;颗粒剂的制备方法熟悉主要制粒设备特点、适用;相关辅料的性质与应用;
  了解颗粒剂质量要求。
  第十五章胶囊剂
  掌握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含义、分类和特点;
  掌握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制法,硬胶囊药物填充和软胶囊内容物的要求。
  第十六章片剂
  掌握片剂的含义、特点、质量检查;掌握中药片剂的分类;
  掌握片剂辅料种类、特点与应用;
  掌握湿法制粒压片法的工艺流程、原辅料预处理及制法;掌握压片过程可能发生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掌握片剂包衣目的、种类与方法;
  熟悉干法制粒压片法、全粉末直接压片法的特点及工艺流程。
  第十七章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
  掌握气雾剂的含义、类型和特点;
  熟悉气雾剂的作用特点和吸收机理;了解喷雾剂、粉雾剂含义、分类。
  第十八章其他中药传统剂型
  掌握膜剂的特点、成膜材料、附加剂和制法;
  掌握胶剂定义、原料的选择、加入辅料的种类及功能;
  熟悉阿胶的制备方法与设备。
  第十九章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型给药系统
  掌握包合技术、固体分散体技术、微囊技术的定义、特点及应用掌握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的定义、特点;
  掌握环糊精的结构与性质;制备微囊的方法、原理及过程。
  熟悉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固体分散体的常用载体和制备方法;了解脂质体的理化性质、制备方法及质量评价方法;
  了解不同种类的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靶向制剂的分类。
  第二十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概念及研究的基本内容;了解影响药物制剂疗效的因素;
  了解药物的转运方式及体内过程。
  第二十一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不做要求。
  第二十二章中药制剂稳定性
  掌握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措施;
  熟悉中药制剂稳定性考察方法(留样观察法、加速试验法);
  熟悉经典恒温法计算药物有效期的方法。
  3.中药鉴定学
  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第二章中药鉴定的发展史
  不做要求
  第三章中药的产地、采收、加工与贮藏
  掌握道地药材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常见道地药材;
  掌握中药材采收时间确定原则、各类中药材的采收时间;
  掌握中药材产地加工的方法及目的;
  掌握中药材的变质现象及解决办法。
  第四章中药的鉴定
  掌握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
  掌握中药鉴定的方法;
  熟悉中药质量标准制定的原则及内容。
  第五章根及根茎类中药
  掌握根及根茎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
  掌握40种根及根茎类中药材(绵马贯众、大黄、何首乌、牛膝、威灵仙、川乌、草乌、附子、白芍、赤芍、黄连、升麻、防己、板蓝根、甘草、黄芪、人参、西洋参、三七、白芷、当归、川芎、防
  风、柴胡、龙胆、丹参、黄芩、天花粉、党参、木香、白术、苍术、半夏、川贝母、浙贝母、麦冬、知母、山药、莪术、天麻)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主要理化鉴别方法;
  第六章茎木类中药
  掌握茎木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
  掌握7种茎木类中药材(木通、大血藤、沉香、苏木、鸡血藤、通草、钩藤)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主要理化鉴别方法;
  第七章皮类中药
  掌握皮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
  掌握8种皮类中药材(桑白皮、牡丹皮、厚朴、肉桂、关黄柏、杜仲、秦皮、地骨皮)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主要理化鉴别方法;
  第八章叶类中药
  掌握叶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
  掌握5种叶类中药材(石韦、淫羊藿、大青叶、番泻叶、紫苏叶)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主要理化鉴别方法;
  第九章花类中药
  掌握花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
  掌握7种花类中药材(丁香、辛夷、洋金花、金银花、菊花、红花、西红花)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
  成分、主要理化鉴别方法;
  第十章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掌握果实与种子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
  掌握17种果实与种子类中药材(五味子、葶苈子、苦杏仁、桃仁、补骨脂、枳壳、陈皮、酸枣仁、小茴香、吴茱萸、连翘、马钱子、菟丝子、栀子、枸杞子、槟榔、砂仁)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主要理化鉴别方法;
  第十一章全草类中药
  掌握全草类中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
  掌握10种全草类中药材(麻黄、紫花地丁、金钱草、广藿香、益母草、薄荷、穿心莲、肉苁蓉、茵陈、石斛)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主要理化鉴别方法;
  第十二章藻、菌、地衣类中药
  掌握藻、菌、地衣类中药材的定义、性状及显微鉴定的共性特征;
  掌握4种藻、菌、地衣类中药材(冬虫夏草、灵芝、茯苓、猪苓)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主成分、主要理化鉴别方法;
  第十三章树脂类中药
  掌握树脂类中药材的分类、组成及共性特征;
  掌握3种类中药材(乳香、没药、血竭)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特征、主成分、主要理化鉴别方法;
  第十四章其他类中药
  掌握其他类中药材的分类、组成及共性特征;
  掌握3种其他类中药材(海金沙、青黛、五倍子)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特征、主成分、主要理化鉴别方法;
  第十五章动物药概述
  掌握动物类中药材的分类及共性鉴别特征。
  第十六章动物类中药的鉴定
  掌握17种动物类中药材(地龙、珍珠、全蝎、土鳖虫、龟甲、斑蝥、僵蚕、海马、蟾酥、蛤蚧、金钱白花蛇、蕲蛇、乌梢蛇、麝香、羚羊角、牛黄、鹿茸)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特征、主成分、主要理化鉴别方法;
  第十七章矿物药概述
  掌握矿物类中药的基本性质及分类方法;
  第十八章矿物类中药的鉴定
  掌握7种矿物类中药材(朱砂、雄黄、自然铜、信石、炉甘石、石膏、龙骨)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特征、主成分、主要理化鉴别方法;
  4.中药学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掌握中药学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著作及意义
  了解中药与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中药学的发展历史概
  况。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及贮藏
  熟悉地道药材的含义,不同部位药材的采集时间,中药贮藏与疗效的关系;
  熟悉产地与疗效的关系,采集时间与疗效的关系,贮藏养护中药的主要方法。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掌握常用主要炮制方法及临床意义。
  熟悉中药炮制的含义;
  熟悉炮制的目的;
  第四章中药的作用
  掌握中药作用的含义、基本原理;
  熟悉中药功效与主治病证的表述方法及相互关系,中药功效的分类。
  第五章中药的性能
  掌握中药性能的含义及内容,四气、五味的含义及所表示的作用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升降浮沉的含义,归经的含义及确定依据;有毒无毒的确定依据及影响因素。
  熟悉引起中药中毒的原因及使用有毒中药的注意事项,有毒无毒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及中药中毒的解救原则。
  第六章中药的配伍
  掌握配伍的含义以及配伍七情;
  熟悉配伍的目的。
  第七章用药禁忌
  掌握用药禁忌的含义及内容,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禁忌的内容;
  第八章用药剂量与用法
  掌握剂量的含义,常用的给药途径及其对疗效的影响。
  掌握中药的煎煮方法及特殊要求,服药方法。
  熟悉剂量变化的依据,剂量与疗效的关系,
  第九章解表药
  掌握解表药的概念、功能、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掌握麻黄、桂枝、紫苏叶、荆芥、防风、羌活、细辛、白芷、生姜、苍耳子、辛夷、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等18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
  熟悉香薷、藁本、蝉蜕、蔓荆子等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
  第十章清热药
  掌握清热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芦根、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射干、白头翁、
  鱼腥草、生地黄、玄参、赤芍、牡丹皮、青蒿、地骨皮等23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
  熟悉天花粉、竹叶、决明子、苦参、龙胆草、白鲜皮、青黛、穿心莲、土茯苓、山豆根、蚤休、贯众、马齿苋、鸦胆子、大血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秦皮、椿皮、白蔹、漏芦、紫草、水牛角;白薇、胡黄连等22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
  第十一章泻下药
  掌握泻下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掌握大黄、芒硝、甘遂、大戟、巴豆等5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番泻叶、红大戟、牵牛子3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了解芦荟、玄明粉、火麻仁、郁李仁、芫花、商陆等6味药的功效、主治。
  第十二章祛风湿药
  掌握祛风湿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独活、威灵仙、川乌、秦艽、木瓜、防己、五加皮、桑寄生、蕲蛇等9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豨莶草、络石藤、徐长卿、海风藤、丝瓜络、雷公藤、狗脊等7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第十三章芳香化湿药
  掌握芳香化湿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苍术、厚朴、广藿香、砂仁等4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白豆蔻、佩兰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第十四章利水渗湿药
  掌握利水渗湿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滑石、木通、石韦、金钱草、虎杖、茵陈蒿等10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掌握悉相似药物性能主治的异同点;
  熟悉猪苓、海金沙、萆薢、萹蓄、瞿麦、垂盆草等6味药的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第十五章温里药
  掌握温里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花椒、丁香、高良姜、小茴香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第十六章理气药
  掌握理气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陈皮、枳实、木香、香附、沉香、川楝子、乌药、薤白等
  8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青皮、化橘红、枳壳、佛手、甘松等5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第十七章消食药
  掌握消食药的概述、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莱菔子、山楂、鸡内金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麦芽、神曲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第十八章驱虫药
  掌握驱虫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使君子、苦楝皮、槟榔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雷丸、鹤草芽、南瓜子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第十九章止血药
  掌握止血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性能特点;
  掌握小蓟、地榆、白茅根、侧柏叶、三七、蒲黄、仙鹤草、白及、艾叶、炮姜等10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大蓟、槐花、苎麻根、茜草、五灵脂、棕榈炭、血余炭、
  灶心土等8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第二十章活血化瘀药
  掌握活血化瘀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川芎、延胡索、郁金、莪术、丹参、益母草、红花、乳香、牛膝、土鳖虫、儿茶、血竭等12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姜黄、泽兰、三棱、没药、桃仁、鸡血藤、骨碎补、穿山甲、水蛭、斑蝥等10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第二十一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掌握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掌握半夏、旋覆花、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海蛤壳、礞石、桔梗、杏仁、苏子、百部、葶苈子等14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白附子、天南星、白芥子、竹沥、海藻、黄药子、胖大海、白果、桑白皮、款冬花、紫菀、枇杷叶等11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第二十二章安神药
  掌握安神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掌握朱砂、磁石、酸枣仁、远志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
  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龙骨、琥珀、柏子仁、合欢皮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第二十三章平肝息风药
  掌握平肝息风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分类及各类性能特点;
  掌握石决明、牡蛎、代赭石、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全蝎、地龙等9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珍珠母、刺蒺藜、蜈蚣、白僵蚕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第二十四章开窍药
  掌握开窍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及分类;
  掌握麝香、冰片、石菖蒲、蟾酥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苏合香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第二十五章补虚药
  掌握补虚药的概念,补气、补阳、补血、补阴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人参、党参、西洋参、黄芪、白术、山药、刺五加、甘草、鹿茸、蛤蚧、肉苁蓉、淫羊藿、杜仲、续断、补骨脂、菟丝子、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阿胶、南沙参、北沙参、麦冬、石斛、枸杞
  子、龟甲、鳖甲等28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大枣、蜂蜜、鹿角胶、紫河车、冬虫夏草、巴戟天、益智仁、沙苑子、龙眼肉、百合、天冬、玉竹、黄精、女贞子、旱莲草等15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第二十六章收涩药
  掌握收涩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五味子、山萸肉、乌梅、莲子、肉豆蔻、赤石脂、覆盆子、乌贼骨等8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五倍子、浮小麦、诃子、禹余粮、罂粟壳、芡实、桑螵蛸等7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第二十七章涌吐药
  掌握涌吐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常山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瓜蒂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第二十八章攻毒杀虫止痒药
  掌握杀虫止痒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硫黄、雄黄、明矾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熟悉炉甘石、硼砂、蛇床子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大蒜、土槿皮、露蜂房、樟脑功效、主治;
  熟悉硫磺、雄黄、硼砂、明矾的炮制意义。
  第二十九章拔毒化腐生肌药
  掌握拔毒生肌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升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铅丹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