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面粉加工有限公司的纳税评估案例来源:中国税网作者:王富军日期:2013-04-12字号[ 大 中 小 ]   一、企业基本情况  某面粉有限公司,注册资金600万元,现有职工54人,工业企业,于2006年10月30日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主要从事小麦收购,面粉加工销售。企业固定资产规模570万元,主要生产经营设备有:原粮仓、运机、打麦机、平面回转筛、比重去石机、着水机、润麦仓、除尘机、磨粉机、高方筛、清粉机、刷夫机、风网管网等。  二、评估数据采集  (一)内部数据采集  1、从税收分析监控系统“一户式”存储信息查询。收集企业税务登记、各项认定审批事项、财务会计报表、申报纳税资料、银行账户、投资情况、税种登记、发票票种、购票用票信息等。在发票方面,尤其关注企业有无存根联滞留票信息,防止企业隐瞒进销货情况。收集企业2010年至2012年财务会计报表,尤其是企业每月随纳税申报表一同录入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  2、从“金税工程-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认证子系统”查询,该企业2011年度取得并认证增值税专用发票138份,其中税率13%的进项税票58份,税率17%的进项税票80份,抵扣进项税额189.49万元,供货商4家,其中本市企业2家,取得进项税票42份。  3、从“金税工程-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报税子系统”查询,该企业2011年度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420份,金额3159.38万元,税额537.09万元。其中负数发票6份,正数发票414份。销售给5家企业,均为外市企业。  4、从V2.0“申报征收资料-申报信息”查询,没有该企业货物运输发票、废旧物资发票、海关完税凭证抵扣等信息,值得怀疑。  (二)外部数据采集  通过实地查看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能耗比、生产设备特点及使用情况,同时查阅面粉行业生产经营相关知识。经过大量的案头工作,发现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原材料购进→仓储→毛麦清理→净麦清理→润麦仓→磨粉机组→出粉和夫皮→包装→入库。归纳起来,主要有六道工序:毛麦清理、净麦清理、润麦、磨粉、出粉、包装。  设备运转每月一维修,每年一检修,维修期间停止生产。面粉有:精粉、上白粉、标粉、次粉及下脚料:麸皮。企业属于单一产品生产,小麦投入产出比2011年为1:0.98,2012年为1:0.98,1吨面粉装入200个标准编织袋,每包25Kg,麸皮每袋40Kg,包装袋每只0.75元。  三、税收及投入产出数据  增值税申报信息:(见附件)  投入产出数据:(见附件)  四、现场测试情况  为了更准确的掌握企业实际的投入产出及定耗情况,纳税评估人员于2012年6月13日到该企业进行了现场测试。  由于该企业生产操作基本机械化,生产工艺较短且不连续,评估人员采用跟踪实测的方法,即投入1吨小麦到各个环节到底能生产多少产成品,通过实地测算,每个车间的投入产出及生产指标如下:  评估人员测试,投入1吨小麦在清理车间1/%0吨,在润仓车间增湿1%,没有损耗。  生产车间现场测算表(见附表)  五、预约定耗确定  通过现场小试面粉定耗为0.70-0.75 :1,麸皮产出比0.3-0.25:1,最终将该企业的预约定耗确定为面粉和麸皮定耗为1 :1。  六、预约定耗补税情况  1、企业2011年定耗产出比例为0.98:1.预约定耗为面粉产出定耗为0.70-0.75 :1,麸皮产出比为0.3-0.25:1.2011年投入原材料小麦10140537公斤,平均收购单价为13.57元,产出面粉7034375公斤、麸皮2898360公斤,产出合计9932735公斤。  2011年原材料产出面粉=10140537×71.5%=7250483.95(公斤)  少产出面粉应补缴增值税=(7250483.95-7034375)1.65*13%=46355.37(元)  企业对上述现场测试数据、预约定耗数据及补税均已认可,已补缴税款46355.37元。  评估人员在预约定耗的基础上,同时对该企业动力-电量情况进行审核调查,发现该企业2012年1-5月有不开发票销售收入未收回货327607元未申报,应纳税42589元。企业已补缴税款39200.22元, 缴纳滞纳金10799.78元。  上述两项合计应补税为42589+46355.37=88944.67元,企业已办理入库税款滞纳金50000元,剩余部分正在准备入库。  通过农产品预约定耗后,该企业2011年税负达到0.55%,提高0.003个百分点;2012年税负达到0.9%,提高0.4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