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长亏不倒 隐藏定价猫腻来源:作者:穆广鹏 刘志耕日期:2010-02-09字号[ 大 中 小 ] 案例甲公司属外商独资企业,公司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员工收入也高于一般企业。近年来,甲公司销售收入增幅较大,但年年亏损,上缴税款寥寥无几。 某税务局稽查局将甲公司列为检查对象。通过对账面情况的初步检查,检查组发现甲公司的外方投资公司在近3年中两次追加了投资额。检查人员很纳闷,企业年年亏损,但甲公司却为何不断扩大规模?投资方又为何不断追加投资?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年年亏损有假。 如何才能发现亏损有假?检查组先把产品销售收入、成本、费用等与损益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仔细查了两遍,希望能发现甲公司隐瞒收入或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但最终只是发现了一些小问题,不足以解释甲公司长期亏损的原因。 为了查明情况,检查组方组长决定找甲公司有关财务人员谈话。他先找到做总账的缪会计,请缪会计谈一谈公司长期以来一直亏损的原因。缪会计说,财务部门肯定没有刻意去调节企业的利润,他分析造成公司年年亏损的原因应该是产品的定价问题。多年来,甲公司产品的定价权一直由收购产品的外方公司控制,由于外方把产品价格定得很低,造成了增值税税负极低,也导致了公司亏损。其后,方组长请甲公司财务经理围绕长期亏损的原因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结果财务经理的观点与缪会计完全一致。两位财务人员的观点让方组长预感到问题的根源并非出于甲公司内部。于是,检查组决定兵分三路:一路负责对甲公司的产品成本进行测算并检查公司的定价原则;二路负责寻找甲公司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并与外商收购价格进行比较;三路由组长一人负责查证甲公司与收购产品外方公司的关系。 一路人员调查时了解到,甲公司的KQ化工辅料有多个规格,但每个规格的成本差异很小,且各规格的产量差异也不大,完全可以视为同一规格进行测算,所以,检查人员按照单一规格合并测算了4个年度。结果发现,3年来单位生产成本仅由每吨2.58万元微升至2.63万元,再加上期间费用,每吨的完全成本接近3.5万元,而外方收购价一直为每吨3.2万元左右,亏损也就在所难免。二路的情况比较复杂,由于3年来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很大,振幅超过了50%,但可以肯定的是,外方的收购价格尽管也随国际市场价格略有波动,但基本上都保持在略高于单位生产成本的20%,其*6收购价也低于国际最低市场价的20%,可见外方明显控制了收购价格。三路的情况则比较简单,方组长从与外方收购公司签订的购销合同发现,外方的签字代表很可能与甲公司投资股东属同一家族。经向该公司一副总经理了解,证实了这一情况。 至此,三路情况都已查明,方组长决定与甲公司总经理正式见面。该公司总经理很快承认了存在的问题,并答应按照合理方法重新计算补缴税款。 分析在我国,类似于上述案例中甲公司的企业还很多,由于一些地方甘愿把自己当成世界加工厂,加上此前我国在转移定价方面的税法不够完善,让一些外商投资企业钻了空子。该案例提示税务检查人员,纳税检查不能仅把目光盯在企业的会计账簿和会计凭证等内部资料上,要查明企业利用转移定价偷逃税收的问题。除了要查产品成本和企业的定价原则外,还要从企业外部了解国际或国内市场上相同或同类产品的成本耗费及销售价格,并与被查企业进行比较,了解企业对产品成本的测算和销售价格的计算是否合理。另外,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即必须确认被检查企业与其发生业务往来的对方存在关联关系,只有交易双方具备了关联关系,且双方之间存在类似于上述因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应纳税收入或所得额的情况,检查人员才能考虑执行所得税法特别纳税调整的相关规定。
-
关注公众号
快扫码关注
公众号吧
- 赞0
-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高顿教育”或“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站合法拥有版权的作品,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2、经本网站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并不得对作品中出现的“高顿”字样进行删减、替换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本网站的部分资料转载自互联网,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本网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您认为本网站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邮箱fawu@gaodun.com,电话:021-31587497),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