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全面构建节约型税收的思考来源:中国税网作者:刘勇日期:2008-02-25字号[ 大 中 小 ]   一、全面构建节约型税收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节约型税收是全面实现税收职能作用的客观要求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以发展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等为基础。税收作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与发展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息息相关。税务机关要通过认真贯彻执行各项税收政策,全面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职能作用,在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要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构建节约型税收是实施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必由之路  全面推进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要求税务机关坚决克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而加快构建节约型税收,就是要在税收征、管、查和内部人、财、物等各个管理环节充分体现节约优先、效率优先的方针,整合利用各种管理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这个意义上讲,构建节约型税收就是要克服和解决粗放式管理,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三)构建节约型税收是推进税收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当前,税收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如税收制度不科学,税收管理基础比较薄弱,税收执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等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税收事业的发展,必须加以解决。全面构建节约型税收,必将有助于解决当前税收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推动税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全面构建节约型税收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税收制度体系,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稳步推进税制改革,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税制体系,是构建节约型税收的首要任务。一是建立限制资源过度开采和浪费的税收政策。资源税方面,将土地、海洋、森林、草原、滩涂和地热等必须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自然资源都纳入征收范围;调整计税依据,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限制掠夺性开采;制定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发挥资源税的环保功能。消费税方面,将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纳入征税范围;将煤炭、电池、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及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氟利昂产品列入征收范围;对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实行较高的消费税税率;而对低能耗、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和循环利用资源生产的产品征收较低的消费税,对达到高排放指标的小汽车给予一定税收优惠。二是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税收政策。开征环保税,控制和治理污染,促进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三是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推广利用的税收政策。对生产和制造节能设备、产品的企业,运用加大税前扣除比例、加速折旧等间接减免的方式,给予所得税方面优惠;对关键性的、节能效益异常显著的重大节能设备和产品,在一定期限内实行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四是建立鼓励节能技术推广和使用的税收政策。要对单位和个人为生产节能产品服务的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予以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对企业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实行税收抵免,对企业为减少污染而购入的环保设备实行加速折旧。总之,通过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税制体系,引导市场主体合理开发和使用各种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健全税收执行机制,不断提升税收管理水平  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税收形态,节约型税收是建立在科学、高效的税收执行机制基础之上的。按照执法规范,征收率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的目标,税收执行机制应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机构规范。按照加强管理、提高效率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情况,科学设置基层税收征管机构,促进税收管理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税收征收成本。二是岗责明晰。按照以事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统一的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岗责标准体系,明确征、管、查各环节的职责分工,避免各环节、岗位之间职责交叉或缺位。三是流程顺畅。科学设定税收业务环节,加强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协调和配合,保证业务流程衔接紧密、运转顺畅。四是精细操作。做到目标精细化、程序精细化、制度精细化、分工精细化和考核精细化,力求执行政策精确、履行程序精心、实施控管精准,确保各项税收政策不偏不倚地准确执行到位。五是标准控制。建立标准化、程式化操作规范和程序,明晰各项业务操作内容、权限、方法和流向,用标准来检验和控制每一个管理环节的权力运行。同时,抓好管理层面与操作层面的分离,使征、管、查各环节既紧密衔接、又相互制衡,实现流程之间的关联控制。六是全程监督。建立以执法责任制为核心的岗责考核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和行政纠错机制,对税收执法行为实施全过程监督,避免因执法的随意性或执法行为不当引起争议,造成纳税人权益受损和税收管理成本增加。  (三)建设节约型税务机关,提高行政运转效能  税务机关必须带头厉行节约,建设节约型机关,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一是更新理念。深入开展国情教育,倡导节约文明、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引导税务干部树立节约就是增效的理念,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活动,坚决制止讲排场、摆阔气的不良风气,引导税务干部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粮,共同创建节约型税务机关。二是加强管理。建立健全机关财务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约束,加强支出管理,从严控制办公费用和公务招待费用支出,严禁铺张浪费、大吃大喝;规范基建管理,严格控制基建规模;建立项目管理机制,实行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会议数量、规模;建立行政管理公开制度,公开工程建设项目的立项、招投标、验收、预决算,公开大宗物品采购、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硬件购置等情况,加强管理与监督。三是提高效率。建立机关考勤制度,严格工作纪律,保证机关高效运转。按照一体化的要求,规范计算机设备管理,提高办公设备的利用率,积极推行无纸化办公,开通视频会议系统,提高机关的行政效率。  (四)依托科技手段,提高税收信息资源利用效率  一是整合资源。搞好综合征管软件、防伪税控、出口退税三大应用系统数据整合,抓紧建立省级软、硬件平台,为按期实现数据集中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强化增值应用。开发运用检测数据完整性和逻辑性的监控软件,保证基础数据真实、完整、准确,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数据可利用价值。完善纳税人信息资料一户式储存,做好各类基础信息数据的采集、接收、储存和增值应用工作,提高数据资源的分析利用水平。三是完善应用功能。进一步完善增值税申报纳税一窗式管理,扩大统一电子办税服务平台的运行功能,建立纳税人、银行、税务机关三点一线,税款征收、缴纳、入库三位一体的征收服务体系;将纳税人使用的税控装置同国税机关联网,以便进行实时监控。提高对外网站、内部办公网站的运行质量,大力开展网送税法活动。做好12366纳税服务热线相关工作,提高咨询辅导水平。  三、全面构建节约型税收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要处理好成本与效益的关系。构建节约型税收强调节约成本,但不能为了成本的最小化,而随意减省法定的执法程序、管理环节和手续,或者只注重降低征税成本,而忽视纳税人的纳税成本,从而影响到税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税务机关在税收管理活动中既要提高税收管理效率,又要严格履行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既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税收控管能力,降低征收成本,又要依法精简管理环节和手续简并各种报表资料,减少对纳税人的检查次数,尽可能地降低纳税成本。  二要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严密、高效的税收管理固然是督促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遏制偷逃骗税行为的重要手段,但是健全的税收法制观念、自觉遵从的纳税意识更有利于保证税款及时、足额地征收入库,有利于减少税务机关为查偷堵漏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消耗,节约税收管理成本。税务机关既要把节约优先、效率优先的方针贯穿于税收管理的全过程,又要寓服务于管理,不断提升纳税服务效率和水平,以文明、高效的纳税服务,增进征纳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减少因征纳之间的矛盾和摩擦造成的资源消耗。  三要处理好资源的节省与利用的关系。构建节约型税收强调资源节省,但节省并不排斥利用,不能为了节省而造成资源的闲置。有效的利用就是*4的节省,关键是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5程度地减少浪费。税务机关将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环境资源和以制度机制为载体的管理资源、以税务文化为核心的精神资源,以及包括各类办公设施场所在内的物质资源等合理地配置起来,促使各类资源优势互补、整合利用,在税收管理中发挥更大的利用效益,以尽量少的资源消耗来满足不断发展的税收管理需求,用最少的物质消耗来保证税收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要处理好外部协调和内部和谐的关系。稳定、和谐的环境有助于减少资源消耗,提高税务机关的执行力,保证税收政策的执行效果。税务机关要坚持内外并重,对外要抓协调,尊重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加强与财政、工商、金融、公安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深入开展税法宣传,建立群众性的协税护税网络,建立和谐的地方组织领导环境、社会纳税环境、部门协作环境、公共舆论环境,实现依法征税、依法纳税、依法护税之间的良性互动。对内要着力建设和谐机关、和谐基层,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良好工作和生活环境,保证机关与基层、领导与群众思想统一、步伐协调、行动一致。  作者单位:湖北省国家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