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思考来源:南通地税作者:黄林华 施勇 张晶日期:2012-11-19字号[ 大 中 小 ]   税收风险管理的目标和着力点,从根本意义或主流意义上讲,就是要利用有限的现有资源,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使税收流失风险和危害降到最小程度,获得*6水平的纳税遵从度,达到*5限度的征管效能。  一、当前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治税理念偏差引发的制约因素仍然存在  从管理层面来讲,基于全面防堵的理念,造成征纳成本大增、征收效率低下。  从执行层面来讲:内部,不少干部把规避执法责任作为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没有将减少税收流失、提高征管质效和纳税人遵从度作为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外部,纳税人逃避义务的侥幸心理长期存在,同时,缺乏自我防控风险的意识。  (二)征管资源配置仍然不尽合理  税务人员相对较少,而管户却在迅猛增加;人才资源配置偏重行政管理和业务审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多处于管理岗位,一线风险应对人员存在质与量上的不足;干部队伍老龄化,业务与信息化操作能力较低。  (三)数据支撑的局限性仍然很大  一是涉税信息采集范围狭窄、渠道少,物流、现金流等信息难以取得,立法上对交易第三方数据报送未设置法定义务。二是征管信息系统内的数据仍然存在不真实、不全面、更新不及时的现象。三是征管信息系统的数据统计功能、加工分析功能有待加强,干部的数据利用能力有待提升,“死数据”还没有完全变成“活信息”。四是风险安全和模型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风险指标体系也缺乏实践验证。  (四)风险应对系统尚未健全  当前,风险管理已初见雏形,但衔接机制有待完善,包括:组织收入模式的改革问题,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衔接问题、任务的统筹管理问题、纳税人的遵从习惯培养问题、评估、检查等应对手段的运用问题。  二、基层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一)围绕风险导向,对征管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合理配置  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是要做好分类分级。必须将专业化、管事制作为推行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合理配置征管资源,重新构建岗责体系。  一是推行税源管理的分类分级。综合规模、行业、特定管理事项等要素,将税源分为大企业、中小企业和零散税源。对大企业突出个性化管理;对中小企业区别情况分别实施行业应对、规模应对、特定事项应对和区域应对;对个体零散税源突出社会化管理。二是实施部门职能的分类分级。风险部门突出数据的归集与整备,模型的建设与运用,风险的分析与推送。征收部门突出信息的采集与维护,以及与催报催缴相关联的业务群和低度风险应对。管理部门突出对基础管理事项的核查,中度风险的按户核实与应对。稽查部门突出对高风险纳税人以及对中风险应对后仍未消除风险纳税人的应对与震慑。三是构建分类分级的组织体系。机关层面,对基层发生频率低、涉及面窄、技术含量高的事项实施“扁平化管理”,对税源整体质量影响程度较大的重大复杂事项进行“实体化应对”。分局层面,分局长室、综合股负责对各类事项的统筹沟通协调以及重点纳税人收入异常波动的调查分析。一线人员层面,负责管理型任务的核查、中等风险的应对、到户信息采集和风险信息的上报。  (二)应用风险理念,建立分级应对的管理体系  在科学分类分级的基础上,按照风险导向,应有顺序地调用征管资源,有区别地选择应对策略。一是确立风险发起部门。将风险部门定位为“任务引擎”部门,扎口分析、推送、跟踪“管理型任务”和“风险型任务”。二是明确风险应对部门。“管理型任务”由管理部门通过核查方式应对,“风险型任务”区别低、中、高分别由征收、管理、稽查应对。三是构建应对循环系统。征收、管理部门对未能消除的风险及时反馈给风险部门,由风险部门定期察看、重新评定,对升格为中、高等的风险向管理与稽查部门再推送。四是完善风险发现平台。研究数据保障管理办法,编写大集中系统数据采集及录入标准手册,提高数据质量;建设模型化的风险发现机制和按户归集的风险信息库。五是建立任务管理循环模式。依托大集中系统,结合人工管理实际,建立“统筹分派、过程监控、限时办结、流程闭合、资料简化”的管理系统。  (三)紧扣遵从目标,构建风险管理的环境支撑  遵从建设既是风险管理的目标,又是风险管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要素。应从征纳双方的理念、习惯入手,培育风险管理的新兴土壤。一是培养税务干部还责与担责习惯,通过思想引导和绩效机制重建,使干部从“保姆式”管理与服务中解放出来,增强担责与协作意识。二是培养纳税人理解与遵从习惯。制作风险导向、专业管税简易流程的宣传作品,为纳税人接受新的管理方式提供认识基础。运用“全功能窗口”打造“对内分类分级风险管理,对外集约整体应对”格局,让纳税人切实享受到新机制的品质和快捷。三是加强与党委政府的沟通与协作,宣传风险管理在规范执法与提高效率上的优势。  (四)注重破解具体矛盾,保证风险管理取得应有成效  一是着力破解人力资源现状与风险管理形势不相适应的矛盾。围绕“人事相宜”推进机构调整和竞岗交流,实现岗位需求与干部素质的a1匹配。提炼新时期的核心价值理念,培养专业精神。区别不同的事项、岗位,分别开展基层分局长领导力培训、广大干部情境培训,创建三师“学科带头人制度”。将考核标准由原来的目标考核变为“量化考评+目标考核”、以量化考评为主;考评方式由事后考核变为“过程监控+事后评估”以过程监控为主,考评手段由人工考核变为“机内考核+人工考核”,以机内考核为主。二是着力破解组织收入方式与风险管理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随着“管户制”转变为“管事制”,管理人员不再承担税收任务,而各级的税收任务尤其是县级税收任务仍是计划指令性的管理方式。对此,在外部,由县级税务机关规划财务部门牵头、基层分局参与,与地方党委政府有序对接。在内部,以风险排查分析为依据,分阶段、有重点地强化税收征管,提高评估、检查成果转化效率。三是着力破解数据质量现状与风险导向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建立“到户工作信息带回”制度,管理或稽查人员,凡到到户开展风险应对,都必须履行信息采集、带回与反馈职能。深化国地协作,借助综合治税平台,强化第三方信息的增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