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争取国家政策 促进苏区快速发展来源:赣州市地税局作者:李程 吴宇龙日期:2013-03-18字号[ 大 中 小 ]   江西赣州原属于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领导经济建设,始于中央苏区、始于红都瑞金。周恩来同志在中央苏区一次会议上盛赞“中国外国不如兴国,南京北京不如瑞金”。但是,苏区在为新中国的成立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后,赣州80年的建设落后于全国的发展,“老区的收入、特区的物价”已经成为苏区人民生活的部分写照。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落后不是中央苏区,如何加快苏区的建设发展,不仅是全国的事,更是赣州苏区人民的事。本文就赣州苏区的发展现状、制约赣州发展的瓶颈、促进赣州苏区振兴发展需要的政策支持进行探讨。  苏区赣州的发展现状  工业基础很薄弱。2010年赣州收入法地区总产值11197412万元,人均13397元,全省倒数*9,比全省平均25294元低48.06%.全国人均35388.98元,赣州人均GDP只及全国的37.85%.  外向经济欠发达。2010年赣州进出口总额163000万美元,人均0.01947万美元,全省2160007万美元,人均0.0484万美元,只及全省平均水平的40.22%.全国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人均0.2216万美元,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8.7%.  城镇化水平不高。全市人口8368428人,占全省人口44567728人的18.77%,面积占全省的23.6%,其中城镇人口37.53%(全省44.06%),乡村人口62.47%,仅比抚州、宜春城镇化率高。  人均可支配收入少。2010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90079万元,人均0.0944万元,全省7780922万元,人均0.1745万元,只及全省平均水平的54%.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3602元,全省平均25770.36元,低于全省8.4%,仅比抚州、上饶、吉安、景德镇高。  苏区赣州的发展瓶颈  交通不便阻碍发展。赣州距离省会南昌423公里,距离广东省广州市465公里,距离福建厦门582公里。无论是到省会城市还是到沿海发达地区都很远,虽说紧靠广东、福建,但是却并不能享受沿海发达地区的相关政策。目前还没有开通高铁,黄金机场吞吐量很小,高速公路里程也少。提起赣州,中央部委和其他省市的人员知之甚少,省直单位也很少来赣州调研,造成赣州的人流、物流不活跃。  人才劣势危及发展。赣州大专及以上人数为383890人,占6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5.09%,不及全省平均水平7.56%.也就是说赣州总人口占全省的18.77%,但高学历人才却只占全省的12.56%.赣州科技经费投入不大,2010年政府部门所属科技经费支出3409.9万元,占全省的4.63%,2010年专利授权量为387件,只占全省4324件的8.95%.孔雀东南飞,就不来苏区,赖远明、黄路生两位中科院院土,都不是在赣州取得的巨大成就,只能说赣州籍人才而不是赣州人才。  产业失衡影响发展。2010年赣州市*9产业占生产总值18.9%,这其中矿业占的比重大,苏区人民凭借大自然的恩赐开采钨矿、稀土等自然资源而赚取微薄的原材料利润却要付出惨痛的环境代价。第二产业赣州只占44.4%,列全省倒数*9,制造业很不发达,我们不要说在全世界,就是在全国知名的品牌都没有。2011年中国500强企业中,赣州没有1户上榜企业。虽然赣州招商引资力度在加大,但是真正有影响力的大企业不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非但算不上苏区制造、更算不上苏区创造,仅仅是苏区加工而已。  政策环境制约发展。赣州不东不西,既没有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也没有振兴东北工业基地的大力支持,更谈不上沿海开放地区的扶持力度,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我们来说也是惠及不多。就在江西而言,赣州也靠不上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可以说目前中央对各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都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但是唯独苏区赣州没有或不多,国家投资重点产业或企业在赣州也没有,苏区人民目前还在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多数人没有实现致富的梦想。这一现状既不是老一代革命先烈所愿看到的苏区,更不是现代中华民族儿女们所想看到的*9代红色革命首都。  苏区赣州亟须的倾斜政策  苏区赣州的发展已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现代首都需要与红色故都遥相互应。赣州的发展寄望于苏区人民自己的努力,更需要中央的政策扶持,让苏区尽快振兴发展起来,让苏区人民尽快富裕起来,重现苏区的繁荣昌盛。苏区希望中央输血,不希望对苏区抽血,更希望增强苏区的造血功能,让苏区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  一、财政政策方面。苏区落后,人民收入水平不高是不争的事实,这需要中央反哺苏区,让苏区在很长的时间内有充裕的财力支持来增强发展后劲。这其中重点应争取两个方面的政策。  (一)、发行苏区建设彩票。向中央争取发行苏区建设彩票,像福利彩票、体育彩票一样全国布点发行,所筹资金专项用于苏区的建设事业,让全国人民支持苏区发展,力争每年为苏区建设筹措200亿元的建设资金,并且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对中奖50万元以下的免征个人所得税,提高支持苏区建设的积极性。  (二)、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向中央争取苏区税收不实行共享,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共享税收中央所得部分直接划转地方金库或中央所得后全部返还苏区,专项用于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并且50年不改变,每年为苏区提供50亿元的资金。  二、人才政策方面。苏区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苏区人民为生活而奔波、为子女教育而劳累,人才既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住,让苏区人民的子女成为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使苏区成为人才基地、创业乐园。这其中要争取以下政策。  (一)、苏区高考政策。向中央争取苏区籍子女参加高考给予少数民族子女一样的加分政策,让更多的苏区子女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更多选择好大学的机会,并且可以规定一些重点大学和苏区急需培养人才实行定向招生。  (二)、苏区高教政策。建议争取苏区高校毕业生享受加分待遇,让更多的苏区高校毕业生有机会参加硕士、博士的深造和出国留学机会。同时中央对到苏区高校任教的高端人才给予特殊津贴,吸引更多的人才到苏区工作,提高教育和科技转化水平。  (三)、上挂下派政策。建议中央各部委机关每年安排一定的工作岗位,从苏区相应机关中选择人才上挂锻炼,同时中央部委每年安排一定级别的人员下派苏区挂职工作。该项政策应制度化实施,使苏区的公务员队伍得到更好的锻炼机会,开拓视野,提高服务地方发展大局和服务苏区人民群众的能力。  三、旅游政策方面。苏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提高苏区知名度是我们[*{6}*]的方向。  (一)、举办“环苏区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向中央争取与国家体育总局合作,每年举办1次国际公路自行车比赛,让运动员、媒体、游客宣传苏区、体验苏区,提高苏区在世界的影响力,增强竞争力。  (二)、实行“离区免税”购物政策。海南岛可以试行“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刺激旅游和购物经济的发展,作为红色革命故都的苏区,为了加快其发展,中央应给予其更优惠的旅游和购物政策,打造苏区“购物天堂”。  (三)、试行“小产权房”制度改革。为了加快苏区的旅游购物事业发展,应积极向上争取小产权房制度的试验改革,申请中央确立苏区为小产权房改革试验区,让更多的农村百姓参与到城镇化建设的热潮中来,改善旅游购物环境,同时提高苏区人民的居住水平和降低物价提高竞争能力。  四、产业政策方面。工业企业是苏区发展的助推器,没有工业的高速发展就没有苏区人民的快速振兴。  (一)、重点企业项目。争取中央每年安排1-2个特大企业项目落户苏区,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二)、重点基础项目。苏区高铁、高速项目落后,人才和物流的流动滞后,争取苏区尽快多的启动高铁、高速项目,打通出海口,贯穿南西北,扩大经济圈。  (三)、优势产业项目。稀土、钨矿是苏区的优势资源,但不是我们的优势产业,为了让稀土不再“稀吐”、 钨矿不再“无矿”,争取中央投资建立战略资源产业园,引进深加工大项目,延长产业链,同时保护战略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五、税收政策方面。苏区的发展需要税收政策的大力支持,让企业引得进、留得住、有发展、有钱挣,同时也让苏区人民得到实惠。  (一)、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建议争取国务院将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在苏区提高至5000元,或者争取中央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明确苏区人民适用附加扣除费用1300元,使苏区人民得到更多实惠,同时吸引更多的人才在苏区创业就业。  (二)、企业所得税费用加计扣除扩围。企业所得税已经立法要作变动有一定难度,但其中的一些加计扣除政策可以向国务院争取。即:把苏区企业的工人和苏区籍工人在外务工的作为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人员,所支付的工资100%加计扣除。这样可以减轻企业负担和提高外地企业雇请苏区籍工人的积极性。  (三)、总分支机构所得税分配特殊。苏区的经济薄弱、企业资质较低,多数情况下是外来企业参与苏区建设而导致所得税流入外地,变成为经济发达地区输血。建议向中央争取外地企业驻苏区分支机构不实行所得税预缴分配,视为“企业所得税特殊纳税人”,就地向苏区缴纳企业所得税。  (四)、土地增值税征收方式改革。可以预见,随着苏区建设事业的加快,房地产将会得到迅速发展。为了防止土地增值税流失,建议争取该税种的征收方式在苏区进行试点改革,实行按销售收入的8%依率计征,以提高征收效率增加财政收入。  (五)、基金费收入的“打包”管理。目前企业除按规定缴纳国家规定的税收外,还要承担工会经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物价调节基金、文化事业建设费等的缴纳义务,由地税机关负责代征。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建议向上争取政策,除税收外的基金费收入,统一由地税机关按销售收入的2‰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