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顿网校友情整理:青海海西州国税局——农牧区文化事业发展呈现六大亮点,以下是具体内容:
 
  “十二五”以来,海西州坚持把农牧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文化名州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实施文化建设项目,增加政府投入等措施,全力推动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州农牧区文化事业发展呈现六大亮点。
 
  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
  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2011年至2013年累计争取资金3908万元,实施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305个、农(牧)家书屋工程305个、文化进村入户工程208个、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17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5个、村级文体广场6个、体育器材进寺院工程14个、寺庙书屋2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牧)家书屋工程和藏传佛教寺院书屋建设实现全覆盖,覆盖农牧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2014年,落实95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项目资金3145万元。
 
  二、群众性公共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依托公共文化设施,利用各类节庆活动和农闲时节,充分发挥基层文化场馆的主阵地作用,广泛组织文化“三下乡”、社火、秧歌、文化广场演出、花灯花卉、书画影展等活动。“十二五”以来,全州共开展“三下乡”服务演出220余场次,服务农牧民群众14万人(次);开展社火、秧歌、文艺演出、书画展等各类文化活动3500场(次),服务群众28万余人(次);放映公益电影12000余场次,服务观众25.3万人(次);积极组织长跑、赛马、摔跤、登山、射箭、篮球、拔河及棋类比赛等农牧民喜爱的体育运动,全州80%以上的乡镇和50%以上的村社每年都举办单项或综合性体育比赛活动;根据国家和省上的统一部署,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截至目前,全州共测试各类人员400余名,产生有效样本320份,为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
  按照“全面普查、及时抢救、积极申报、合理规划、科学开发、传承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和传承人认定与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2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24项,州级非遗保护项目30项,县级非遗保护项目70项;创作具有浓郁民族和地方特色,反映地方风土人情的《海西民间故事》、《瀚海有情》等15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画册及青海蒙古族长调音乐《呼和苏里的骏马》(DVD);先后争取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补助资金252万元,将非遗工作经费纳入州级财政预算,每年为非遗保护及申报项目投入经费15万元,为全州非遗保护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四、广播电视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着眼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消除覆盖盲区和增强覆盖效果为重点,以扩大对农村牧区广播电视有效覆盖为抓手,把清理整顿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扩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作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全面清理整顿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扩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面。全州共置换用户36320户,清缴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高频头34217个、接收机30682个,完成59座寺院627间僧舍广播电视进寺院和32个国标数字电视直放站建设任务。全州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7.65%、97.55%,有效解决边远地区农牧民听广播难、看电视难的问题。
 
  五、农牧民自办文化活动势头良好。
  积极组织农牧民参加省内外民族民间工艺品展销活动,为民间文化资源走向市场、转化为文化产业,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进行了有益探索。目前,全州共有农牧民自办的文化中心户和文化大院260余户,从业人员420余人,德令哈市的掐丝唐卡、手工艺制作,都兰县的桃花石加工,天峻县的藏文化工艺品、服饰制作、煤精石手工艺品正迈向市场,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以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联点帮扶新农村建设等活动为平台,着力培育农牧民群众利用本地文化资源,经营文化产业的意识,不断探索城乡互动互助新方式,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积极为农牧民自办文化活动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六、文化人才队伍不断优化。
  制定并实施《海西州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计划实施方案》,共选派104名优秀文化工作者到县、乡、村工作,选派8名县级文化工作者到省、州单位挂职锻炼。通过举办县、乡文化从业者培训班和选派文艺辅导员进村入户等形式,着力加强基层文化干部培训和指导。“十二五”以来,州、县文化单位共举办各类文化培训班55期,培训农牧区文化骨干3000余人(次),州县共选派文化辅导员600余人(次)开展文化下乡服务,指导创建了180户文化示范户,编排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

 高顿网校官方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7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