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是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必然要求,是深化税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行政监督的客观需要,是促进依法治税、依法理财的有效途径,是完善税收风险管理、健全内控机制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西宁市地税局紧紧围绕防控风险这条主线,不断探索和规范内部审计工作,坚持“建制度、带队伍、严监督、促规范”原则,专项审计检查全系统财务状况、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执行情况。有力促进了全系统干部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一、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
  (一)有利于领导干部在职期间发现并解决问题,克服离任审计监督滞后的弊端,成果运用的时效性更强;
  (二)有利于及时发现下属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和指导下属单位解决问题,消除财务隐患;
  (三)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地税干部廉洁勤政,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醒干部把错误纠正在萌芽状态;
  (四)有利于促进惩防体系建设。及早发现制度建设和执行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有效管理措施。
  二、西宁地税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分步实施
  近年来,西宁市地税局将内部审计工作作为加强干部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抓手,摆在重要议事日程。由监察处、计财处、办公室、人事处等部门组成内审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全系统13个单位、57人/次实施了内部审计。审计前由监察处牵头,组织相关处室讨论审计方案,周密安排部署。审计中听取进度汇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需纠正事项在规定时间内调整、补充、改正。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财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规范财务管理行为,发挥了预防和警示作用,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对于经济责任重要性的认识。
  2、勇于探索,积极实践
  为确保审计效果和质量,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又慎重稳妥、规范运作的原则,力求做到全面准确、客观公正。
  ----在审计内容上,以税收执法为重点,保证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既应收尽收,又不收“过头税”,杜绝混级串库、寅吃卯粮、转引税款、易地入库、税款空转等违反税收政策的做法。以财务管理为龙头,实行收支两条线,把好经费支出关,制定相应措施,统一记账口径,实现收支月报制,明确经费审批权限标准,及大宗支出必须经局长办公会集体审议等。
  ----在审计方法上,坚持以被审计者任期内所在单位各年度财务收支情况为重点,采取“一听、二查、三座谈”的方法,即听取被审单位负责人述职和财会工作汇报,审查被审单位财务会计资料,随机抽选内部人员座谈、深入管户了解执行税收政策与廉洁自律情况,并注意做到三个结合,即内审与自行填报有关资料相结合,内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日常检查相结合。
  ----在审计评价方面,坚持以下五点:一是对副科干部任期内的工作表现、完成任务情况及经济责任进行综合评价。二是对事实不清,审计证据不充分的事项以及无法定性的问题,不予评价。三是对在审计中发现与财务收支无关的问题,通过适当方式向有关领导反映,不在审计报告中评价。四是对拟移交的事项不予评价。五是在评价时据实写明相关具体情况,客观界定领导应负的经济责任。
  3、加强监督,提高素质
  在抓好内部审计的同时,加强自身“三个准确”建设,即准确掌握税收政策、准确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准确提交文字报告。近年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重点培训15名内审干部,提高其业务技能,开拓其思路视野,创新其理念思维,以素质提升强化审计效能。对于税收收入、资产管理情况、执行税收政策等情况,按照层层隶属关系展开审查,并结合有关指标开展比较分析,以核实其真实性和客观性。分清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客观责任、前任责任和现任责任、集体责任和个体责任、故意责任和过失责任,客观真实评价任职内的工作业绩。
  三、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重点不突出。就地税部门实际情况而言,审计监督对“两权”的监督制约还不突出:在税收执法权方面,对税收政策执行、税款入库、税票发票领用、保管、使用的监控还不到位;在行政管理权方面,经费划拨、借支、报销和大宗物品采购、基建工程监控等方面还有欠缺。
  (二)业务操控能力相对较弱。由于内部审计涉及面广和政策性强,涵盖多种学科。目前全市地税系统既懂财会知识、税收业务,又熟悉法律法规和纪检监察规定的通才型内审人员缺乏。导致内审人员如遇疑难税收执法问题,不知如何准确定性与处理,影响了审计质量,制约着内审监督职能的进一步发挥。
  (三)监督制约范围较窄。内部审计的职责包括对财政、财务收支等所有经济活动的监督,范围十分广泛。但目前全市地税系统内部审计主要偏重于对行政管理权中财权与物权的监督制约,而对税收执法权监督制约涉及内容不多,环节过少,直接影响了其职能作用的全面发挥。
  (四)审计结果利用效果不高。一是质量控制制度落实不够,如审计复核、质量检查制度等,存在潜在的审计风险。二是重问题审查,轻处理处罚,达不到应有惩戒作用。三是重视审计意见提出,忽视审计意见落实,整改成效不明显,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不够。
  (五)界定责任标准不够明确。界定和评价被审计对象内部管理或经济责任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但由于当前税收执法、人事任免、财务管理等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以及现有岗责体系和标准不够明确,导致确定责任的承担者难、界定领导班子与领导个人的责任难、界定前任领导与现任领导的责任难。
  (六)审计技术方法单一。目前主要采取就地审计方式,且手工操作,审计方式单一,缺乏信息网络技术支撑,审计工作科技含量不高,不能适应经济税收变化和审计发展需要,成为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制约因素。
  四、内部审计工作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掌握领导意图,把握审计工作重点
  审计人员在接受审计任务时,要摸清上级机关和局领导的意图,牢牢抓住审计重点和关键,上级领导急于了解被审计对象什么,群众急于通过审计知道什么,审计人员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制定合理的审计计划和方案,有效地围绕审计重点开展工作。
  (二)以事实为依据,把握经济责任界限
  审计人员要坚持以法律政策的规定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全面客观地分析相关数据,如实反映被审计对象的成绩和问题。正确把握住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经济责任和非经济责任,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的界限,充分考虑主客观因素和特定情境,正确评价被审计人员的功过是非。
  (三)强化沟通联系,把握结论从慎原则
  在审计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同情况,应及时与被审计对象沟通,使被审计对象明确以下几点:一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人员应履行的工作职责;三是掌握有关审计制度、审计工作程序,*5限度争取被审计对象的理解与配合。审计报告只反映审计内容和客观事实,把问题说透。切不能用部分审计结果推断整体情况,更不能用鉴定式或引导式的语言评价被审计对象,要慎下审计结论。
  (四)注意防范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具有综合审计的特点,融合了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等内容,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特别是任中审计结果直接影响被审计对象的未来任职情况,更要高度重视审计风险的控制。首先应把好被审单位和个人提供会计资料的真实关。会计资料的可信度直接影响着审计评价的客观性,要让被审计单位及其负责人对所提供的会计资料做出书面承诺,确保提供的财务资料真实合法,减少审计风脸。其次选派作风正、素质高、能力强的审计人员,因为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三是恪守审计权限.排除审计内容上的随意性,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明确自身责任,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五)意见建议真实可信
  本着“一审二帮三促进”的原则,着重在提供整改意见和建议部分上多下功夫,确保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性强、易于操作,能够帮助领导决策或被审对象改进工作,或为廉政建设起到积极的防范和警示作用。因此,在撰写意见和建议时要紧紧围绕所提问题,从微观入手,结合问题产生的成因和后果,联系实际,从宏观着眼,提出有价值、有份量的意见和建议,真正体现审计报告乃至整个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六)强化内审成果运用
  既要督促审计发现问题的纠正和整改,更要对苗头性或倾向性的风险加以预防或规避,通过充分运用审计成果,重点在提高审计预见性方面下功夫,针对发现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制度建设的具体建议。
  (七)积极组建内审人才队伍
  建立内部审计人员人才库。通过考核选拔,选拔一批责任心强、精通税收、财务、法律和计算机的人员组成一支素质强硬、业务精湛的内审队伍,并实行末位淘汰制,每年根据审计工作情况筛选人员,增强审计工作人员责任心和危机感。
  文章来源:西宁市地税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