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市委、市政府怀着深厚的民生情怀,把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伸长这块“短板”作为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面对发展压力繁重、财政支出紧张的情况下,优先保障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狠抓工作推进,全市医疗卫生事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春天。
创新思路,借枝攀高,把好医院办到老百姓的家门口
一直以来,吉安缺好医院。老百姓一旦患上大病、重病,就要辗转到南昌甚至北上广等地治疗,不仅带来诸多不便,而且花费巨大。
正视差距,奋力追赶。这几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仅在中心城区就布点建设了12个医疗卫生事业项目,投资达到10个多亿。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属城南医院。
为了建好这家医院,市委、市政府倾注了极大心血,不仅在城南新区拿出黄金地段,投资6亿元推进项目建设,并先后召开9次推进会、现场会,研究医院建设事项,只要对医院发展有利,重要事项全部由市委常委会和市长办公会集体决策。这样的重视程度,全市医院没有先例。
在“勒紧裤带”搞建设的同时,吉安人也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管理、技术、人才等都是软肋,如果要靠自身积累,何其艰难!怎么办?创新思路,放开胸怀,借枝攀高,市委、市政府大胆解放思想,将吉安城南医院整体托管给上海市东方医院,为老区医疗事业的发展攀上了“高枝”。
怀着对革命老区的深厚感情,上海市东方医院倾情倾力支持医院建设,为吉安派来了顶级的技术和管理团队,带来了国内*8进、最前沿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理念,对吉安医院完成了流程再造,等于是把上海的医院直接办在了吉安。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仅要抓高层,还要抓基层。
在城区,我市大力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家庭医生工作室为桥梁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构建起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已覆盖100%城市街道和98%以上城市居民。
在农村,我市以“公建民营、政府补助”“民建民营、政府监管”等方式,高标准建设医疗“空白村”卫生室,完善我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消除医疗卫生室“空白村”,解决好 农村群众,特别是边远山区农民群众看病难问题。
好医院办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实现群众就医“小病不出村、一般常见病不出乡(社区)、大病不出县(市)”。许多群众发自内心地感叹,“如今看病真方便!”
巧借外力,催生内力,打造老百姓满意的医疗卫生队伍
吉安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人才是*5的瓶颈。巧借外力,催生内力,吉安正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老百姓满意的医疗卫生队伍。
巧借外力,加快医疗队伍“升级”。
借力,[*{6}*]当然是上海市东方医院。今年8月,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首届聘用的172名医务人员奔赴上海市东方医院,开启为期10个月的集中培训。学员们将在深入的学习中丰富临床经验,提高医疗技艺,掌握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过硬本领,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服务水平,今后更好地为吉安老百姓提供医疗服务。接下来,吉安医院新招录的在职医务人员,也将分期分批安排到上海接受专业化培训。
完善激励机制,让干好干坏不一样。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将医务人员工资收入与医疗服务技术水平、质量、成本控制、医德医风、群众满意度等考核结果挂钩,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并对突出人才实行特殊政策,引导医疗队伍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树立良好医德医风。
城乡医院“牵手”,以“快步”带着“慢步”走。充分发挥市一级医疗队伍的带动作用,以市内外三甲医院“牵手”县级医院、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支援乡镇卫生院等方式,促进医疗人才向基层、向农村流动,带动城乡医疗队伍共同提升。
开展“三好”评选,“叫响”医德医风最强音。我市在全省创新开展“好院长、好医生、好护士”评选活动,深入发掘行业先进典型,[*{c}*]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始终坚持卫生主流价值观,比学赶超、竞相发展。
医疗卫生队伍的不断“升级”,吉安人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这几年,看到吉安医疗卫生事业的大变化,就连对投资环境要求极高的台商,都对吉安夸赞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