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救助是扶持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的重要保障。
  2014年以来,宿州市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1-7月份全市共发放城乡低保补助金3亿余元,支付医疗救助金4428.012万元,发放五保补助金6276万元,临时救助金发放109.92万元。
  作为一项民生工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备受关注,《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自今年5月1日实施以来,宿州市全面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出台《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建立“救急难”工作发现机制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设立统一的救助申请受理窗口,明确部门职责和分工,制定社会救助申请分办、转办流程,规范办理时限,加强结果跟踪,为解决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打造“绿色通道”。
  “阳光低保”——让最需要帮助的人受益
  “多亏了政府的救助,不然早就过不下去了,我们过的就是共产党的日子。”这是大店镇三里村低保户唐凤英的真心话。唐凤英和老伴盛为民,一个79岁,一个80岁,两位老人都是疾病缠身,更没有了劳动能力,住在村子偏僻一角的两间瓦房里。每人每月80块钱的低保补助让老两口满怀感激。据了解,从今年开始,农村低保补助金额每人将会增加10块钱,达到90元每人每月。
  为切实解决城乡低保工作中存在的“关系保”、“人情保”、“指标保”等错保、骗保、漏保问题,自6月20日始,市民政局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为期百天的“阳光低保”专项行动,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进退及时,让群众满意。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将享受低保待遇的城乡低保对象,在所在自然村、村民组和社区进行长期公示。公示内容涉及当年低保标准、低保家庭收入情况、困难原因、保障金额、保障类别等,以便更好地接受群众监督。本次“阳光低保”专项清理行动,涉及全市近17万低保户、31万余人。
  “开展低保清理整顿活动,将低保政策原原本本交给老百姓,将政策透明化,打造‘阳光低保’,让政府放心,让百姓满意,加强监督管理,坚决执行退出机制,让最需要救助的人群受益。”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吴宁对记者说。据介绍,我市城市低保标准为360元,按照家庭人均月收入与360元的差额进行补助,农村低保标准则为146.6元,同样实行差额补助。对低保对象中70岁以上老人、一二级残疾、大病患者、单亲家庭未成年子女,按低保标准的30%进行追加补助;低保对象中60至70岁的老人,三级以下(包括残疾)残疾人等人群则按照20%进行追加补助。
  据统计,今年以来,我市对城乡低保人员已累积救助2228485人次,财政支出30023.393万元。其中,城市低保救助299085人次,支出7424.965万元,农村低保救助1929400人次,支出22598.428万元。
  医疗救助——医保之外的“医保”
  今年3月份,宿州市出台了《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完善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根据《办法》规定,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优抚医疗补助后,仍然困难的、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重点优抚对象、城乡低收入家庭大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老年人以及当地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被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在救助病种方面,对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重点优抚对象不设病种限制;而对城乡低收入家庭和当地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实施医疗救助的,须是大病或重症慢性病。
  2010年以前,老百姓管医疗救助叫大病救助,2005年以来国家对医疗救助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从2007年开始正式改称医疗救助。2010年以前,想要获得医疗救助,要履行的手续很繁琐,时间跨度长。从个人申请到村里(社区)开证明,再到乡镇(街道)核查,上交县区民政局核对,再到财政局审核发放,一般情况下,走完所有程序两个月就过去了。这无疑不利于救助工作的开展,也与救助政策的初衷不符。为彻底改变申请救助程序繁琐问题,我市建立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工作机制,设立统一的救助申请受理窗口,明确部门职责和分工,制定社会救助申请分办、转办流程,规范办理时限,加强结果跟踪,为解决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打造“绿色通道”。
  “在医疗救助方面,我们建立了一站式管理平台,实现了跟新农合、各定点医院的对接,2010年以来在看病的同时就可以及时得到救助。全市已实现了省内跨区域救助,萧县、灵璧县已率先实现跨省救助,只要户籍属于本地,在外地看病同样可以享受医疗救助。”吴宁告诉记者。《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实施以来,“8+1”的社会救助体系,更加科学、合理,职能更加清晰、明确,流程规范、让需要救助的群众能够得到及时帮助。
  家住南关街道一中社区欧明贞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40岁的她10前患上了尿毒症,在2007年实行医保之前,所有花费都是自己出,2007年以来,医疗报销比例逐年提高,负担也相应减轻了不少。“现在每月需要透析15次,一次500元,每月7500元,医保报销后,还要自己拿2000多元,现在有了医疗救助,再加上我家还享受城市低保,算下来一个月的看病花费不需要自己出一分钱。”医疗报销比例逐年提高,再加上每月一家三口共750元的低保费,以前根本看不起病,准备放弃的欧明贞又看到了新的希望。“两天去一次医院,在看病的时候直接拿需要自己支付的部分,其他费用由医保直接报销,这样既减轻了负担,又大大简化了报销、救助流程,想不到看病也能这么省心。”欧明贞十分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五保供养——让每一个孤寡老人都安度晚年
  在大店镇敬老院,这里是五保户集中供养的地方,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吃饭的老人,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今年85岁了,来到这里已经5年了,吃住由政府负担,每个月还有55元的补助。”离记者最近的王生堂说。“我今年84,也来五年了,我们都很感谢政府的好政策,不然我们这么大年纪了早没了。”端着碗从外面进来的王岭堂对记者说。这些孤寡老人在一起生活,由专门人照顾,平时还能在一起聊聊天,彼此有个照应,这对于无儿无女的他们来说应该也算是一种幸福的晚年吧。据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敬老院共有35名五保老人,最小的75岁,*5的是一位92岁的老太太。“还有一些老人,觉得自己身体还可以,还想在家种种地,就没来这里。”
  宿州市五保人口共有3万多人,其中,集中供养23921人,分散供养10972人。今年以来,集中供养补助标准从去年的1700元提高到2900元,分散供养补助标准从1700元提高到1900元,1至7月份,全市共发放补助金额6276万元。按照相关政策规定,五保供养补助标准每年的增加幅度将不低于上年度的10%。另据介绍,今年以来,我市新建、改扩建农村敬老院20所,床位1500张。截至目前,全市共拨付敬老院建设资金455.8万元,预计9月底全面完工。这批敬老院的投入使用,将给更多孤寡老人提供一个温暖的“家”。
  另据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季度统计,1至6月份,全市共对因突发事故等原因造成的临时生活困难的1554户家庭进行了临时救助,共支出临时救助金109.92万元。截止到6月底,全市共安排流浪救助资金287.8万元,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636人次。四个县级救助站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和人员设备配置,已投入使用。全市共救助孤儿4130名(含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基本生活保障经费1406.3万元。
  高顿网校小编寄语:一个人的理想的生命,比他们的躯体的生命长得多。我们的肉体在宇宙是短暂的,但我们的理想却可以穿越时间的限制,在历史的原野上奔驰。
 

 高顿网校官方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7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