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建设向来是财政支出中比重*5的一块。民生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保障。2014年河源市市、县财政共安排底线民生资金3.86亿元,用于保障和改善孤、寡、病、残等弱势群体的生活。这是记者日前从省督查组督查我市底线民生保障工作时了解到的信息。
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提高我省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实施方案的通知》(下简称《通知》)规定,全省底线民生保障范围分为六大类:城乡低保含城镇“三无人员”,即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抚养人的特殊困难人员,农村五保,医疗救助,基础养老金,残疾人保障,孤儿保障。《通知》要求,全省各地要不断规范和完善底线民生工作机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
据介绍,我市每年都把底线民生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于近两年将其纳入“三赛”考核目标任务。近两年,我市通过制定出台《河源市2012—2014年提高城乡低保补贴和五保供养标准工作方案》,确定了2013年和2014年我市低保补贴水平,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好“十件实事”内容。今年,我市还把底线民生工作纳入《2014年深圳——河源对口帮扶工作实施方案》,*5限度争取深圳对我市底线民生保障工作的支持。
我市通过建立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建立健全残工委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机构、完善责任落实和督办考核机制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大病保险工作,切实减轻广大群众负担。同时,通过建立健全河源市低收入群众临时价格补贴与价格上涨联动机制,先后制定出台《河源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细则》、《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河源市扶助残疾人实施办法》等一系列促进底线民生事业的政策措施,为保障底线民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相关数据显示,我市今年共有农村五保对象16723人,全市享受低保救济的则有75832户、173693人。开展底线民生工作*5的保障就是资金。今年,我市市、县财政共安排底线民生资金3.8606亿元,用于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残疾人补助、养老等底线民生工作。今年1—6月,全市共支出五保供养资金4572.7万元,低保资金1.6798亿元。
此外,我市各级财政部门还分别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和五保供养资金专账,按照预算内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同时实行民政、财政和银行“三位一体”的社会化发放监管体系,使低保、五保对象的保障金、供养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
近日,省人社厅纪检监察专员朱德良到我市督查了底线民生保障工作。副市长章权陪同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