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思路 走出多路径

  民生工程建是基础、管是关键、用是根本,建后管养是民生工程的“生命线”。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工程类项目的建成,我市民生工程工作也由建设为主逐步向建管结合、建管并重转变。我市积极探索管养方式新思路,走出了民生工程建后管养的多路径。
  “购买服务”保障公共卫生服务均等
  自2007年以来,我市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省政府补助基础上,加大地方投入力度。
  在城市:2013年全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政府补助达到人均64元,居全省领先水平,其中公共卫生服务购买人均30元,基本补助人均14元,基本医疗补助人均20元。
  在农村:乡镇卫生院按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出台了一系列监督、考核、激励政策。对村卫生室补偿分为三部分,一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人均8.75元分季度预拨给村卫生室,年终根据考核的实际工作量进行结算;二是药品零差率补助,在省每1000个农业户籍人口补助5000元的基础上,市、县(区)配套补助6000元;三是卫生网络经费补助,每个村卫生室每年补助1200元。同时,逐步落实乡村医生养老政策。
  注重民生工程实施的过程控制和结果应用,建立了“两个考核机制”、实行了“两个挂钩”: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机制,将基层卫生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与财政补助水平挂钩;建立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将从业人员业绩与个人收入挂钩,有效提高了基层卫生机构管理和服务水平。
  目前全市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7个,现有职工675人,全部完成了规范化建设;全市共有11个建制乡镇卫生院、5个乡镇卫生分院、137个村卫生室,也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
  “公建民营”助推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2012、2013年,我市连续两年实施了省级教育民生工程项目———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这个项目建设了9所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面积6260平方米。为了充分发挥这一项目的作用,有效解决农村儿童“入园难”问题,我市创新建后管养模式,采用管办分离的办法,探索乡镇公办幼儿园“公建民营”的运行方式。
  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标书,向社会公开招标,择优选定拥有资质的社会人士运行幼儿园。对于中标的社会人士,教育主管部门与其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并纳入行政管理。在起步阶段,乡镇公办幼儿园的校舍和教学、生活设施由政府提供。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按照每年每平方米1元的标准核算管养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我市明确规定在公建民营幼儿园就读的幼儿在进入小学学习等各方面与在公办幼儿园就读的幼儿享受同等政策。
  乡镇公办幼儿园“公建民营”的运行模式,一是多渠道扩大了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缓解了“入园难”问题;二是降低了民办幼儿园办园成本,扩大了办学规模;三是规范了幼儿园管理,提高了办园质量。
  “养护外包”破解农村公路养护难题
  2007年以来,铜陵县不断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村村通”民生工程建设,完成了8个乡镇总计495公里的“村村通”公路。随着农村公路里程和已使用年限的增加,县级财政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的资金逐年增加。为此,铜陵县在顺安镇率先实施农村公路社会化养护,即养护外包模式,逐步实现养护作业专业化、市场化,提高了公路养护效益。
  顺安镇是铜陵县承担管养道路最多的乡镇。在未实施社会化管养之前,一直是由镇农村公路管理站具体承担辖区内乡村公路的养护工作,该站聘用18名养护员对道路进行养护保洁。自从养护任务外包给具有道路养护资质的公司后,出现了多个转变:实现了从简单化向专业化转变,传统的大扫帚、砍草刀升级为道路清洁车、除雪机、除草机等设备;实现了从高费用向低成本转变,县交通局每年拨付顺安镇养护资金“村村通”1500元/公里,一般乡道3500元/公里,在实行社会化养护模式前,镇里将该笔资金主要用于支付养护员工资,道路维修资金捉襟见肘,实现社会化管理模式后,根据养护协议,养护成本较模式转变前节省了1/3,剩余资金被用于道路日常维修;实现了从大锅饭向提效能转变,以前存在着“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实现农村公路社会化模式以后,镇农村公路管理站对养护公司进行严格的绩效管理,对任务完成质量实行精细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