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PA考试采用“6+1”模式,科目设置如下:
1、专业阶段(6门):
会计:核心基础,涵盖财务报表编制、企业合并等高阶内容。
审计:侧重实务流程与风险控制,需结合会计知识理解。
财务成本管理:公式密集型,涉及投资决策与成本分析。
税法:政策更新频繁,主攻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应用。
经济法:法条记忆为主,聚焦公司法、证券法等商法领域。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框架性学科,强调战略模型与案例分析。
成绩规则:单科60分及格,5年内通过全部6科,否则过期科目需重考。
2、综合阶段(1门):
职业能力综合测试:分试卷一(会计/审计/税法)与试卷二(财管/战略/经济法),考察跨学科实务整合能力,两卷合计60分即通过。
二、CPA哪科最难?如何针对性备考?
根据历年考生反馈及2026年考纲趋势,科目难度排序为:会计>财管>审计>税法>战略>经济法,备考策略需因科制宜:
会计(难度TOP1):
难点:合并报表、金融工具等章节逻辑复杂,2026年教材预计新增新收入准则案例。
对策:优先攻克借贷分录逻辑,搭配真题精练(如长期股权投资题型),建议投入350小时以上。
财管(计算量之王):
难点:资本预算、期权定价等公式推导繁琐,机考计算易超时。
对策:整理公式推导逻辑(如现金流折现模型),用Excel模拟计算环境,每日限时练题。
审计(抽象性高):
难点:审计流程术语晦涩,实务案例理解门槛高。
对策:搭建“审计证据→风险评估→报告出具”知识树,结合上市公司审计案例深化理解。
三、CPA科目如何搭配更高效?
科学搭配科目可提升通过率,高顿注会小编推荐三大黄金方案:
1、两年三科(适合在职党):
首年:会计+税法(财税知识联动性强,节省30%复习时间)。
次年:审计+战略(审计流程与风控模型互补)+经济法(平衡记忆压力)。
2、三年两科(零基础首选):
会计→审计→财管(按知识递进关系分阶段攻克核心难点)。
税法+经济法(记忆型组合,适合考前突击)。
3、冲刺方案(全职备考):
首年:会计+审计+税法(覆盖事务所核心技能,但需日均学习4小时)。
次年:财管+战略+经济法(计算与理论结合,减轻记忆负担)。
4、关键提示:
避免同考会计+财管+审计“三座大山”,易导致时间分配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