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pa考试分为专业阶段(6科)和综合阶段(1科),共7门科目:
1、专业阶段(5年内通过)
会计:核心基础,涵盖财务报表、合并报表等(350-480小时)。
审计:实务逻辑强,需结合案例理解(300-480小时)。
财务成本管理:公式密集型,计算量大(250-350小时)。
税法:政策更新快,重点为增值税、企业所得税(250-300小时)。
经济法:法条记忆为主(200-250小时)。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战略模型与案例分析(200-250小时)。
2、综合阶段
职业能力综合测试(试卷一、二):跨学科实务整合,无时间限制。
二、cpa科目搭配方法是什么?
科学搭配原则:关联性优先、难易均衡、时间适配。
1、零基础/在职考生
会计+税法:财税知识联动性强(如所得税章节重合65%)。
会计+经济法:计算与记忆互补,缓解压力。
2、全职/进阶考生
会计+审计+税法:三科实务关联度高,形成知识闭环。
财管+战略:风险管理内容交叉,节省30%备考时间。
避坑指南:
避免同报《会计》《审计》《财管》三座“大山”。
首年必选《会计》,奠定后续科目基础。
三、cpa哪一科最难?
难度TOP 1:《会计》
难点解析:
内容庞杂:教材超800页,涵盖长期股权投资、金融工具等高阶实务。
通过率最低:2023年通过率仅15.8%,为六科最低。
基础性强:若未掌握会计,审计、税法等科目学习将受阻。
其他科目难度对比:
第二梯队:审计(抽象理论多)、财管(108个公式模型)。
第三梯队:税法(政策频繁更新)、战略(灵活性提升)。
相对简单:经济法(法条规律性强,通过率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