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的地方教育创新案例的出现,回答了我们的困惑,教育究竟能改变吗?在不尽人意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下,还是有一些创新能解决教育面临的各种难题,这就是教育家精神,这就是教育家在推动教育改革。教育家精神如何表达?最简单的说就是爱教育、懂教育,致力于改变教育!这既需要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又需要有[*{a}*]力和行动力。
在今年的众多优秀案例中,北京市小升初的改革是最为突出的一例,持续了十几年的小升初恶性竞争与择校乱像在今年得到了有效的治理,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北京市教委的[*{a}*]也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进行改革。首先要有政治勇气,一个有担当的[*{a}*]人要有政治勇气,这是前提。其次,有行政能力。下决心厉行禁止,用一年的时间扭转了在小升初择校问题上的乱像,这是难能可贵的。最后,教育智慧,政治勇气,形成能力加教育智慧。疏堵结合,化解小升初积累依旧的矛盾。我非常尊重*9线的改革者,因为写写文章容易,真正要改变一个地区教育的现状,是非常难的。
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解决了两个关系:*9个是学校、社会和政府形成一种多元利益共同体结构;第二,处理政校关系,向学校放权,走向政治家办学。各地简政放权的案例已经给了生动的启示,说明在这个方向上是可以改革的,而且是大有可为的。这几个基本概念是有普适性的。*9个“简政”,那么多的检查能不能大幅度削减?让校长关注教师和学生,而不是没完没了的检查病故。第二“权利下放”,顺德市把权利下放到乡镇一级,同时把权利下放到学校,教育局办学改为教育家办学,校长至上。另外一个是学校管理体制的创新,很多地方的教学案例都在探索一种新的学校管理模式,通过公司合作的方式探索一种更加灵活、更有活力的学校管理体制。
在总体制度环境没有改变的情况下,通过一些制度创新,使校长具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各地能不能推进这种学校的改革?借鉴美国的特许学校、香港特资学校。学校所有权不变,政府通过契约的方式委托一个教育集团接管这个学校,需要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要签相应的合同,合格的继续办,不合格的收回。通过这样改变公办学校千校一面的局面,在办学体制改革上是大有可为的。
最后,我想展望一下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实现了,现在毛入学率是35%,2020年将达到40%。高等教育到了普及化的阶段,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理念都应该有所不同。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两类教育边缘化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和打工子弟。这需要新的制度安排解决。新的互联网时代正在改变传统学习模式,个性化的自下而上的教育探索和创新正在涌现,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面对的,教育改革正在路上!让我们共同努力迎接更多的教育家和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