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P考试考点解读: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每个人都希望有个幸福快乐的人生,幸福快乐是一种感觉,我 们可以将之细分为富足感、受偿感和安全感。在此,将以3个简单 的公式来定义衡量指标,从广义的理财角度来讨论人生的价值 取向。

  (-)富足感——衡量理财积极度的指标

  富足感的高低,可以下列公式具体表示:

  富足感=财富/欲望=已累积的财富净资产/数据化的理财目标 (6.1)

  金融理财的目的与其说是在追求财富,还不如说是在求取一个富足感。富足感可以用财富 除以欲望来衡量。如果欲望是一个定数,则财富累积得越多,富足感就越高。较多的财富可以 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可以做想做的事,甚至提升声望和地位。然而欲望不是固定的,当财富 越多时,欲望也会随之提升,并成为追求更多财富的原动力。在汲汲求利的过程中,若欲望增 加的速度大于财富增加的速度,则富足感降低,这就是有钱人未必觉得幸福快乐的主要原因。

  相反,要达到知足常乐就要以心灵的修持来克制自身的欲望。对于财富的追求,只要能够 满足正常生活就好了!其他时间可以投人个人觉得更有意义的事,以精神财富来弥补物质财富 的不足,而同样感受到幸福快乐。

  当然这不是说追求财富不重要,甚至是一种罪恶。我们应该在年轻时设定个人的理财目标 (欲望),把它当做一个促使自己积极理财、累积财富的原动力。等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终其 一生吃穿不愁时,再思考如何运用现有的财富,来做想做的事,使生活更丰富多彩,并成为终 老前的生活重点。

  欲望可以转化为比较具体的理财目标。而理财目标以现况为基础,加上对未来的假设,也 可以转化成为更具体的数据。因此若觉得富足感过于抽象,则可以用已累积的财富为分子,数 据化的理财目标为分母,求得一个理财目标达标率,来作为富足感的指数。当此指数小于1时, 理财重点应在累积财富;当此指数大于1时,理财重点则要放在如何运用财富来丰富生活。

  如果一个客户已届中年,而富足感指数仍远小于1,这说明他的欲望很可能超过了能力所

  及,若不修正欲望,只会让自己在后半辈子更加不如意,过着更不快乐的生活。

  (二)受偿感——衡量事业成就感的指标

  受偿感可以用下列公式具体表示:

  受偿感-报偿/贡献=薪酬收入或事业报酬/附加价值生产力 (6.2}

  如果说富足感是衡量存量满意度的理财概念,则受偿感可以代表衡量流量满意度的事业概 念。贡献是指因个人的努力或付出,对企业或社会所产生的价值。报偿是指就前述的贡献,企 业或社会给予金钱上的酬劳,或非金钱上的肯定和赞美。天生富有,不需努力工作大半辈子就 能享受成果的人,因为缺少受偿感带来的成就满足,反而不见得会感到幸福快乐。在财富累积 过程中获得受偿感,并由其成果中得到富足感,个人才能真正享受到经过一番奋斗后所结出的 甜美果实。 ’

  受偿感是求职、转换行业或创业时极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通过 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运作,每个社会参与者所获得的报偿应与其对社会的贡献相 当。不过这是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在中短期间,受雇者的受偿感有可能小于1,也就是说,员 工从企业所获得的薪酬收入小于其生产力价值。这一方面是因为员工对企业的贡献难以客观衡 量,另一方面,即使可以衡量,企业通常是根据上一期的贡献来衡量本期的报偿,比较基准上 仍有时间上的落差。另外,受偿感的水平也和个别行业的短期供需有关。一个新兴的热门行 业,由于社会突增的需求,会对先投入者给予高于其贡献的报酬,但一旦投人者增加,报酬水 平又会回归,趋于平衡。

  因为竞争的关系,同一行业受偿水平应趋于一致,不同行业则会根据短期供需的不同而有 所差异。因此个人若有选择职业的弹性,应先从不同职业中选择受偿感较高的行业,再就同一 个行业中选择受偿感较高的公司,才不会在就职时有被亏待的感觉。若巳进人一家公司,数年 后在考虑和衡量非金钱所能衡量的成就报偿后,可以尽量用实际数据向公司老板据理力争,争 取应得的报偿。若个人确有此能力而老板未予重视,就应考虑是否另择良木而栖了。如果你所 从事的行业生产价值容易衡量,而你的业绩不佳使受偿感远超过正常水平时,应戒慎寻求改 进,以免遭到被迫失业的后果。受偿感也可以当做自我评估现职稳定性的重要参考。

  (三)安全感——衡量保险需求强度的指标

  根据马斯洛(AbmhamH.Maslow)的需求理论,人最为基本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就是维持 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的需求。生理需求的满足通常和金钱有关,因此工作报偿的最基本要求, 就是至少要能满足生理需求。而富足感的基本要求也是指累积的财富能应对未来退休后无法工

  作的生理需要。生理需要得到了基本的满足之后,安全需要便接踵而至。安全感可用下列公式 加以表本:

  安全感=保障/危险=保险额/危险损失额或收入减少额 (6.3)

  *9项对安全的需要,是不受物理危险的侵害。例如火灾或意外事件对人生命健康的危 害。第二项对安全的需要,是失去工作能力或生命后要求的经济保障,从而使自己或遗属经由 保险给付维持起码的生理需求。第三项对安全的需要,是期待一个有序且可预知的环境。例如 不希望社会、政治或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使自己面临失业或财产减损的危险。对于上述三 项需要,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安全感可以用保障除以危险的概念来衡量。在同样的危险发 生概率下,安全感需求强烈者需要较多的保障。

  危险的计量有两种方式:一是危险发生后导致的损失额;二是危险发生后导致的收入减少 额,财产保险所保障的,以前者为主。而人寿保险所保障的以后者为主。上述三项安全需要 中,*9、第二项可用产寿险来提高安全感,第三项除了政府的失业救济外,如同投资的系统 风险,就不是保险可以保障的。

  一个危险事件发生的概率,经大数法则统计的结果,虽然适用于每一个人,但是安全意识 低的人会把1%的概率视同零,认为这些不幸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任你苦口婆心,也 很难让此种人买保险。安全意识高的人会把1%的几率视同5%,甚至更高,来强化通过保险提 升安全感的合理性。此种人会主动买保险,是保险公司的a1客户。

  安全感对人生的价值和个人背景有关。曾经受过战乱的老人,对上述第三项宏观环境安全 感的认知较年轻人强烈。受父母过度保护的子女,在进入社会后,往往希望在大机构或政府机 关中谋取一个有保障的职位,避免面对外界激烈竞争所导致的不安和挫折。至于安全感要求较 低的人,则可承担较高的转业风险,比较容易适应无固定收入、有销售业绩才有佣金的行业。这可 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保险业务员虽然鼓励别人投保高额保险,自己的保额却未必比一般人高的现 象。

  在了解了这3个指标以后,我们如何指导客户来架构理想人生呢?

  上述3项人生价值可以归纳出其相互的关联如下:

  受偿感=报偿/贡献,借由报偿来累积财富 (6.4)

  富足感=财富/欲望,借由欲望决定来累积财富的目标 (6.5)

  安全感=保障/危险,借由保险来保障收入能力(报偿)和已累积的财富

  富足感是奠基在人和钱这两个资源所产生的财富上,而受偿感更是因个人能力的贡献所发 生。一旦出现疾病或意外、天灾或景气衰退,就可能使这两个资源受到折损,使原有的财富很

  快消失。因此积极理财的人,应设法使财富遭受损失的概率降到最低。财富本身或许可带给人 们某种程度的安全感,但只要有风险存在,再多的财富所带来的安全感仍然是不确定的。唯有 经过第三者加以保障的寿险和产险,才能减少事故发生时的损失,带来踏踏实实的安全感。

  举个简单的例子,财富若集中在高风险的投资工具上,如投资股票100万元,可供应危机 发生时遗属的需要。但若股票可能在短期内跌掉一半,就得投保50万元的寿险来提升安全感, 以防万一保险事故和股市暴跌同时发生时,遗属可能面临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