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答案】D。解析:王昌龄的名作古从军行七首中的一首,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这是考查诗歌常见意象。
13.【答案】B。解析:中国唐代诗歌流派。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其诗人除高适、岑参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高棅(bǐng)字彦恢,后改名廷礼,号漫士,福建长乐人,闽中十才子之一。所著《唐诗品汇》为明初诗歌复古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评论著作。他的复古理论直接影响了前后七子。
14.【答案】A。解析:《麦琪的礼物》欧·亨利创作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德拉和吉姆忍痛割爱互赠圣诞礼物的故事,反映了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赞美了主人公善良的心地和纯真爱情。
《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该作中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通过人物如同变色龙似的不断变化态度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
《母亲》是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以扎洛莫夫的事迹为基础写成。主要人物:米哈伊尔·符拉索夫,老钳工,在帝俄时代工人阶级,生活艰难困苦。巴维尔,米哈伊尔·符拉索夫的儿子,在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下,献身于工人解放事业。尼洛夫娜米哈伊尔·符拉索夫的妻子、巴维尔的母亲在丈夫死后,母亲也在儿子以及他的同志们的启发下走上革命道路。
《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15.【答案】D。解析:《报刘一丈书》是明代文学家宗臣创作的一篇书信体散文。文章通过一则精彩的官场现形记的特写,把所谓的“上下相孚”揭露得淋漓尽致,然后对比作者自身的行为,正面表明作者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晚清文学家吴趼人创作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全书通过“九死一生”二十年间的遭遇和见闻,描述了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状况、道德面貌、社会风尚以及世态人情,揭露了晚清社会和封建制度行将灭亡、无可挽救的历史命运。
《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学者王克煜将这篇散文和杨朔的《泰山极顶》、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冯骥才的《挑山工》并称为现代泰山四大著名散文。
《西湖七月半》是明代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五类人的描述,完美而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抑浅俗、颂高雅的主旨。
16.【答案】C。解析: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7.【答案】B。解析: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代表《世说新语》的编撰者是南朝宋的刘义庆,又称《世说》,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唐传奇”是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人传奇,或称唐传奇。唐代传奇内容除部分记述神灵鬼怪外,大量记载人间的各种世态,人物有上层的,也有下层的,反映面较过去远为广阔,生活气息也较为浓厚。
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志怪小说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托名东方朔《神异经》、张华的《博物志》;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旧题曹丕的《列异传》、葛洪的《神仙传》、托名陶潜的《后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梧桐雨》等。
18.【答案】C。解析:《论毅力》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为激励当时从事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志士仁人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而应以坚韧的毅力去战胜逆境、争取成功而写的,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这篇文章与其它两篇为干扰项。
1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诗词文名句的背诵,题干选项出自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山坡羊·潼关怀古》。此曲抚今追昔,由历代王朝的兴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20.【答案】A。解析:《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21.【答案】C。解析:《香市》通过记述浙江桐乡乌镇“香市”今昔的变化,即小见大,写出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反映了旧中国由封建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转变,并没有给农村带来发展和繁荣。
《林家铺子》是茅盾1932年7月创作的短篇小说,原名《倒闭》。后收入短篇小说集《春蚕》。讲述的是当时江南杭嘉湖地区一个小店铺的主人林老板,在时局动荡、经济萧条的社会背景下,虽再三苦苦挣扎,但在黑暗势力的盘剥下终于破产的故事。
《子夜》,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22.【答案】B。解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一首新诗。这首诗的构思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诗人注意和想象中国被沦陷的土地,把无限的痛苦与深切关注的感情都贯注于“残损的手掌”上;第二部分依然是在想象中进行的,诗人以无限的温柔和全力描摹,使爱国主义感情得到升华。全诗内容坚实崇高,情绪高扬阔大,语言明朗鲜活。“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是指解放区,红色政权,也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地方;“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是说只有共产党才是人民的军队,才可以救中国,在解放区才有平等,权利。
2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米龙老爹》,描述一个普通法国农民米龙老爹孤胆杀敌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大义凛然的农民英雄形象,表现出法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英雄主义和维护民族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24.【答案】D。解析:“九斤老太”,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的作品《风波》。因为老太太的丈夫“老太公”出生时重九斤,所以被人叫作“九斤老太”。《风波》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呐喊》中。小说通过对在江南某水乡发生的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当时封建帝制还在统治着农村、农民愚昧落后、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状况;并由此说明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彻底改变民众的观念就难以成功。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创作于1921年12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该小说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
《灯下漫笔》鲁迅的作品。这篇文章通过银票贬值时期折现银的小故事作为引子,讲解了人们在危难之中容易”降格以求“的保命心态,引申到中国自古以来的历史现状,判断出中国历史中人民”做人而不得,只能做奴隶,甚至常常连做奴隶也不得“的处境;并从劳动人民地位的角度,将中国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篇文章带着“进取之心”,对中国封建文明进行反思批判,反映了鲁迅“以人民地位为角度的”历史观点,对中国封建文化持否定态度的变革精神。
《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该小说入选初中语文。
25.【答案】B。解析:原因有三个:其一是宝玉会见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其二是宝玉与蒋玉菡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带来了政治上的恐惧;其三是贾政误信贾环的谗言,以为宝玉逼死了金钏。即贾政自己所说的“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云云。其实,这只是贾政和宝玉之间矛盾的导火索,父子二人的不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两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宝玉一点一滴的“叛逆”行为在贾政的心里逐渐埋下了火药,到了这次三个事件的同时发生,无异于一次剧烈的点火,结果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来了次“总爆发”。这也是父子二人不同的思想、性格所导致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