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宏观经济分析
 
  *9节 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一、宏观经济分析的意义和方法
  (一)宏观经济分析的意义
  1.把握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
  2.判断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
  3.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度与方向;
  4.了解转型背景下宏观经济对股市的影响不同于成熟市场,了解中国股市表现和宏观经济相背离的原因。
  (二)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及资料搜集
  1.总量分析法
  总量分析法是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因素及其变动规律的分析。总量分析主要是动态分析,同时,也包括静态分析。总量是反映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状态的经济变量。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量的总和;二是平均量或比例量。
  2.结构分析法
  结构分析法指对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的分析。主要是静态分析。
  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是相互联系的。总量分析侧重于动态(速度),结构分析侧重于静态(相互关系)。
  3.宏观分析资料的搜集与处理
  宏观分析所需的有效资料一般包括政府的重点经济政策与措施、一般生产统计资料、金融物价统计资料、贸易统计资料、每年国民收入统计与景气动向、突发性非经济因素等。
  二、评价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变量
  (一)国民经济总体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按年统计)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计算公式如下:
  GDP=GNP-本国居民在国外的收入+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 GNP-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中间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
  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居民和非常住居民的初次收入分配之和;
  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
  对应于这三种表现形态,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常用的是支出法。其公式为:
  GDP=C+I+G+(X-M)
  其中,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支出”;X代表“出口”;M代表“进口”;(X-M)代表“净出口”。
  2.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指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衡量国民经济的重要统计指标之一。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重复计算。
  两种计算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工业总产出减去工业中间投入。
  二是收入法,即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到的收入份额计算。
  3.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人口中失业人数所占的百分比,劳动力人口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全体。
  我国统计部门公布的失业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
  充分就业是指对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但不是完全利用,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不可能达到失业率为零的状态。
  4.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用一般物价水平持续、普遍、明显地上涨。
  常用的指标有三种:零售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通货膨胀影响到经济的两种方式:通过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通过改变产品产量与类型。
  通货膨胀的3种分类:温和、严重、恶性。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年通胀率低于10%的通货膨胀;严重的通货膨胀是指两位数的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是指三位数以上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产生的三种原因: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
  5.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本国居民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他往来中所产生的全部交易的系统记录。
  国际收支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
  经常项目主要反映一国的贸易和劳务往来状况,包括贸易收支、劳务收支、单方面转移,是*2综合性的对外贸易指标
  资本项目集中反映一国同国外资金往来的情况,反映一国利用外资和偿还本金的执行情况。资本项目一般分为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
关注公众号
快扫码关注
公众号吧
证券公众号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