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零售企业具有自身的经营特点:商品品种、款式繁多;交易次数频繁而且交易数量零星,销售的对象主要是广大消费者;销售时一般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并不一定都要填制销货凭证;售货部门对其所经销的商品负有物资保管责任。适应这种经营特点,商品零售企业大多采用“三级管理、二级核算”的管理体制。商品的进、存、销流转过程主要是在企业的二级核算单位即楼层或商品部进行的。二级核算单位下面按照经营商品的柜组划分为若干实物负责小组,实行“小组实物负责制”的管理方式。售价金额核算法适应了这种管理体制的需要,有利于加强商品零售企业的销售毛利控制,因而得到广泛应用。
  售价金额核算法的实务运用,一般是这样的:
  一、实行实物负责制。划分实物负责小组,建立岗位责任制,对商品的购进、销售、调拨、调价、削价、缺溢等建立相关的手续制度。
  二、建立会计二级核算体系。划分二级核算单位,按实物负责小组设置库存商品和商品进销差价明细分类账,按售价金额核算商品的进、销、存。
  三、执行规范的商品盘点制度。定期进行商品全面盘点、帐实核对,如遇实物负责人调动、商品调价应进行临时盘点。
  目前,我们国家执行的增值税是一种价外税,按照会计制度及其相关规定,库存商品帐面应按照不含增值税的金额记录。然而在实务中,商品零售企业销售商品时的标价却包括了增值税的销项税额,也就是说,售价是含税价格。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如果按照不含税售价记录库存商品,售价金额核算的优势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如果按照含税售价记录,又不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
  有一种比较好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以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实务操作大体分为这么几步:
  一、帐簿设置
  二级核算单位按照实物负责小组(以下简称柜组)设立库存商品和商品进销差价明细帐,另外设立一个“商品进销差价—增值税”明细帐簿。
  二、核算流程
  我们以一家新办单一柜组的商品零售企业为例,演示核算流程。
  (一)、商品入库
  本期购入商品不含税进价4,000,000元,不含税售价5,000,000元。做
  借:库存商品 5,850,000元 (含税售价)
  贷:物资采购 4,680,000元 (含税进价)
  商品进销差价—*柜组差价 1,170,000元 (不含税进销差价*1.17)
  (二)、取得发票,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
  本期付款2,340,000元。做
  借:应交税金—增值税进项 340,000 (进价的进项税)
  贷:商品进销差价—增值税 340,000 (进价的进项税)
  (三)、商品销售
  本期销售收入3,000,000元。做
  1、销售
  借:现金 3,510,000元
  贷:主营业务收入 3,000,000元
  应交税金—增值税销项 510,000元
  2、结转销售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3,000,000元
  商品进销差价—增值税 510,000元 (含税售价/1.17*0.17=销项税)
  贷:库存商品 3,510,000元 (含税售价)
  3、按柜组结转进销差价
  借:商品进销差价—*柜组差价 702,000元 (A)
  贷:主营业务成本 600,000元 (B=A/1.17)
  商品进销差价—增值税 102,000元 (B*0.17)
  A=本期含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商品+本期购入库存商品)*帐面柜组差价余额=3,510,000/(0+5,850,000)*1,170,000=702,000元。
  (四)对上述方法的验算
  1、主营业务成本
  一般方法下主营业务成本=3,000,000*(4,000,000/5,000,000)=2,400,000元;
  本方法下主营业务成本=3,000,000—600,000=2,400,000元。
  2、应交税金=510,000—340,000=170,000元。
     
  扫一扫微信,学习实务技巧
   
  高顿网校特别提醒:已经报名2014年财会考试的考生可按照复习计划有效进行!另外,高顿网校2014年财会考试高清课程已经开通,通过针对性地讲解、训练、答疑、模考,对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分析、指导,可以帮助考生全面提升备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