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顿网校友情提示,*7黑河会计实务操作相关内容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毕业论文(二)总结如下:
  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给会计使用者提供了虚假的情况,给决策者制定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
  1.2.2
  研究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意义
  会计信息在我们这个信息社会至关重要。它的真实与否,影响着我国经济决策的方向和路线,影响着广大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影响着使用者的最终决策,而每个使用者的决策之合成就构成了我们经济的主流去向。因此研究会计信息真实性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3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将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一是给国家的资产造成流失,影响和破坏了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宏观调整措施的执行,二是相关部门不能对企业的生产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在宏观管理上使企业陷入被动。三是会计失真影响了会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也影响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四是会计信息的失真也助长了腐败行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2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2.1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
  2.1.1
  现行会计制度自身存在缺陷
  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会计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经济体制、经济行为、经济业务不断涌现,相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会计法规的建设明显滞后,会计准则的缺位,使得会计事项的计量和报告带有很大的可选择空间。此外各项法规之间,具体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之间也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这种会计法规体系内部的不完善也使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加大。
  2.1.2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见的漏洞
  首先,会计核算以一系列假设为前提,而现实中这些假设并不总能成立。如货币计量是建立在“币值稳定”假设基础上的,如果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提供的会计信息便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程度的会计信息失真。再有,会计人员依据核算原则所做的判断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如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收入的确认、预提费用和待摊费用的核算、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确定等,会计人员一般凭借以往的经验来定,准则并未提出统一确切的标准来作为依据,同一经济事项,不同人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得出不同的计量结果,会计信息失真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再次,现行会计处理中,对同一经济事项往往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而对各种方法所适用的条件也未加明确规定,如存货的计价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坏帐准备的核销方法等,会计制度中分别给出了多种不同的计量方法,企业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会提供不同的结果,产生不同的利润值。
  2.2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原因
  2.2.1
  经济利益的冲突
  一方面有企业会计人员违背经营者内部控制的意愿,为谋取个人私利(如贪污)而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另一方面有会计人员在企业经营者教唆、授意下参与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以达到经营者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如制造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假象,以取悦上级领导,骗取荣誉;有意调减利润,减少国家税收和投资者利益;通过造假掩盖自己挪用公款、贪污腐化的行为等,这也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原因。我们国家虽然通过立法加大了对经济犯罪的处罚力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还是远远不够的。对造假做假、违反财政法规的单位,一般只采取经济处罚方式,除非情节特别严重,一般不追究领导人的刑事责任。这样即使对造假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相对于他们造假所获得的利益,也只是伤及造假企业的皮毛,企业在利益驱使下仍会铤而走险,知法犯法。对经济犯罪的处罚不力,也促成了会计信息失去它原有的真实性。
  2.2.2
  企业内部和外部自身监督的缺陷
  从企业内部来看,内部审计人员均由本单位领导任命,其经济利益也受本单位领导人的制约,审计部门不能按照会计法规及审计要求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甚至形同虚设,根本无法按制度规定发挥其审计监督作用。从企业外部来看,没有形成健全的监督机制。国家财政、银行、工商、税务等社会监督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只就与各自相关的方面进行监督,相互之间并未形成全面协调、严密而系统的监督体系,在执法的深度、广度上还远远不够,给了企业造假可乘之机。另外我们国家对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管理不规范,使得中介机构独立性不强,相互之间存在不正当竞争,为了争夺客户,一些中介甚至同企业联合起来,为企业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为企业造假起到了推动作用。
  2.2.3
  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
  这里主要指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思想觉悟差,对不正当的作风不敢坚持原则,对领导的做法言听计从,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甚至主动参与其中充当造假的参谋助手,做到让虚假的会计信息难以被发现,以保持本单位或公司在外面的美好形象。
  2.2.4
  企业的制度不全不能保障员工的利益
  我国会计法要求会计人员对单位领导的执法犯法、弄虚作假行为必须加以抵制,要向主管部门反映,但在我国现行经营管理体制下,会计人员受单位领导的制约,其抵制举报的结果往往会招来打缶报复,甚至开除,法律上并没有给会计人员有力的保障,这样致使有的会计人员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在领导的授意下编造虚假的会计信息。
  3 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表现形式及造假方法
  3.1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
  3.1.1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所造成的信息失真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其所提供的会计报表质量高;那些职业道德差的会计人员,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然是不真实的会计信息。由于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问题时所固有的“趋利避害”缺陷,对会计报表的处理会朝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发展,其结果必定会使会计报表的质量出现问题。
  3.1.2
  会计法律规范不完善所造成的信息失真
  法律规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有效制度。对于法律上有明确规定的禁止性事项,人们必须遵守;而法律上没有规定的事项,人们没有必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我国现有的会计法律规范体系不完善,使得会计人员对于会计法律规范没有约定的业务的处理随意性加大,这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3.1.3
  会计技术处理方法所造成的信息失真
  在企业的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弹性,不同的企业对于同类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可以不相同,这必然造成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不高,会计信息质量受到质疑。造成此类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法规对于会计处理方法选择的强制性约束不够,使得会计人员的会计处理方法及会计处理技巧的随意性加大,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3.1.4
  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所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社会监督体系的完
     
  扫一扫微信,学习实务技巧
   
  高顿网校特别提醒:已经报名2014年财会考试的考生可按照复习计划有效进行!另外,高顿网校2014年财会考试高清课程已经开通,通过针对性地讲解、训练、答疑、模考,对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分析、指导,可以帮助考生全面提升备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