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顿网校友情提示,*7三亚会计实务操作相关内容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二)总结如下:
  重道远。
  (二)审计公告对审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制约因素多。审计公告是审计机关向社会公众公开审计管辖范围内重要审计事项的审计结果,它是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审计监督的有效手段,可以让民众看到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心和态度,有利于解脱受托责任,提高审计质量,增强审计透明度,扩大审计影响力,对审计工作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制约因素有待克服。一是审计作为政府的“内审”机构色彩太浓,其在审计公告上表现为公告前需报政府审批,暗箱操作的习惯和权力本位主义以及其它因素干扰,很难避免审计公告的行政干预,无法满足社会舆论监督的要求;二是审计质量不高导致审计自身有顾虑。如果审计执法程序不规范、审计取证不充分、引用法规和审计处理不当等,必然给公告结果带来麻烦,因此,审计公告也是一把“双刃剑”;三是审计部门本身大多不愿大面积、大范围公告。一方面因为同属政府职能部门,碍于面子,怕得罪人,另一方面政府也没有硬性要求,上级审计部门要求也并不具体,因此大多采取技术操作,或范围很小,或项目一般,对一些敏感的项目慎之又慎。
  (三)审计问责是保证权责对等的有效手段但推进太难。长期以来,审计问责只在审计报告上做做文章,语言也大多“和风细雨”,一般用“要求”、“建议”等字眼,有些问题,甚至根本没有给出处理意见,仅仅要求“今后不要”再犯。相应地,被审计单位一般都会“高度重视”审计建议,也大多用“正在处理”、“将整改”等模棱两可的字眼,至于整不整改,审计一般不再追究,屡审屡犯,屡犯屡审,谈不上进一步的行政问责,很少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责。究其原因:一是经济责任难界定造成问责范围不明确。比如哪些该向主要领导问责?哪些该向分管领导问责?哪些该向经办人问责?哪些该向领导集体问责?哪些该向领导个人问责?分不清时,很容易问责问出个“替罪羊”;二是法规要求弹性大造成问责方式不严谨。比如《审计法》规定的方式大致有审计部门直接处理处罚、责成被审计单位自行整改、移交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处理等,这种方式造成审计的自由裁量权太大,审计问责的随意性随之增加;三是审计自身的原因造成问责意识不强烈。主观上不愿得罪人、尽量大事化小,客观上因审计经费紧张,不如收点钱实惠。
  四、几点建议
  虽然经济责任审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上述难点、重点和热点问题,无论是国家审计机关还是部门内审机构,都必须积极面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健康运行和快速发展。
  (一)科学界定,合理评价,努力扩大审计成果运用范围。
  1、任期经济责任界定必须分清责任主体、坚持公平公正。要围绕“任期”和“责权对等”两个关键点来进行,正确划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区间,做到谁决策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职责不同责任也不同。重点要划清三个界限。一是前后任责任界限,因为经济活动具有连续性,前任遗留的问题往往会对后任产生影响,所以应该认真分析前任有无潜在损失、或有负债等,同时看后任有无责任前推现象,防止责任不清、功过转移。二是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界限,主要领导对工作全面负责不等于承担所有责任,领导对其直接分工、直接审批、经办、指使他人办理或因主观不作为造成国家财产损失的,负有直接责任;对其他同志分工的负有领导责任;对集体研究但个人起到最终决定权的承担主要领导责任;对受上级安排、指使造成的损失负有一般领导责任。三是主客观责任界限,属责任人主观原因给国家造成损失的负主观责任;因政策因素或上级领导因素造成的负客观责任;对重大决策失误要看是改革创新造成的失误还是以改革为名谋取私利,对改革中出现的无法可依的新问题,可以用“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分析,不必处理和评价,但要向上级领导汇报;对因有关政策滞后带来的普遍性问题,可以提出建议。
  2、任期经济责任评价必须做到客观、全面、实事求是。要以事实为依据、法规为准绳,要把问题放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中分析;要透过现象抓本质,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要按照界定的责任评价,慎用单位总结,审什么评什么,不对审计范围外的内容评价;评价用语不要空洞,要有分寸、妥帖,少用形容词;要一分为二,成绩尽可能量化,问题尽可能说透。
  3、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制度化才能保证成果得到充分运用。要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有机结合,与组织部门干部调整有机结合,并形成制度,长期坚持。要建立主要领导不审不离制度,改“逢离必审”为“先审后离”。干部考察,审计报告必看。
  (二)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1、围绕中心,科学制订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因为经济责任审计是受托审计,审计没有主动权,目前审计计划都是政府和组织部门下达,比较滞后。建议每年底,政府主要领导应围绕工作中心,与组织部门、审计部门等共同商定一个下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年初下达,提前实施;组织部门参考相关审计结果,分批调人。
  2、健全制度,积极铲除滋生经济腐败温床。要坚持一把手不管财务制度,要建立健全各种内控制度,定期在单位公示执行结果,大力实施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操作流程公开等,让腐败现象失去赖以产生的土壤。
  3、强化监督,努力规范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并经常督查,努力避免“一把手专政”局面,把领导监督与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让领导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
  (三)创新机制,强力推进,逐步加快现代审计发展进程。
  1、提高质量,扩大影响,让绩效审计有绩有效。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的发展方向,将绩效审计引入经济责任审计是公共受托责任决定的,是强化干部监督的需要,也是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审计部门必须切实提高绩效审计质量,定性科学,评价准确,才能让人心服口服,才能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要以实实在在的审计之“绩”,来争取审计成果运用之“效”。
  2、扩大比例,形式多样,让审计结果公而告之。目前审计公告的比例不高,基本上是“雷声大雨点小”,自己做给自己看,下级做给上级看,在社会上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建议经济责任审计要满足受托大众的知情权,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如地方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把审计结果公而告之,接受公众监督。
  3、突出重点,彰显效果,让经责审计责罚到位。审计问责是行政问责的一种,审计问责制就是对经济责任审计查出来的问题,向有关责任人提出质询(“问”),按照分工和相关依据明确责任(“责”),最终通过法制化、制度化框架来强化责任追究(“制”)。前任审计长李金华曾经指出:审计的*5成效就是促进问责制的建立。所以,现阶段应该按照程序,从试点入手,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让审计成果通过问责实现审计效果*5化。(胡传祥)
  参考文献:
  [1]谈华《刍议经济责任审计问责体系的建立》,2009.12,江苏省审计厅《江苏经济责任审计十年(理论篇)》
  [2]张越《浅谈绩效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运用》,2009.12,江苏省审计厅《江苏经济责任审计十年(理论篇)》
  [3]赖火云 张志忠《走进深圳经济责任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
     
  扫一扫微信,学习实务技巧
   
  高顿网校特别提醒:已经报名2014年财会考试的考生可按照复习计划有效进行!另外,高顿网校2014年财会考试高清课程已经开通,通过针对性地讲解、训练、答疑、模考,对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分析、指导,可以帮助考生全面提升备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