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顿网校友情提示,*7成都会计实务操作相关内容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一)总结如下:
  摘要:本文在充分肯定经济责任审计取得成绩的同时,围绕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给经责审计带来的新课题,从经责审计难点、重点和热点入手加以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问题 分析 对策
  十多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在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完善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推动经济科学、健康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经济运行中许多新情况的出现给经济责任审计带来许多新课题,因此,笔者试从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重点和热点几方面予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难点^***
  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行以来,尽管审计行为不断规范,审计法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去年12月份中办和国办又下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难点,主要有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界定难、任期经济责任评价难、任期审计成果运用难等。
  (一)任期经济责任界定难。主要体现在:虽然领导干部作为部门或单位经济活动的直接管理和组织者,对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负有全面负责,但是,对于一些具体问题,如因政策变化、行政干预等影响而形成的问题,受前任或历史遗留问题影响而形成的损失等,要分清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是玩忽职守还是工作失误、是集体责任还是个人责任,在实际操作中都难以量化。
  (二)任期经济责任评价难。主要体现在:审计委托人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没有具体的、必须量化的指标体系;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办法;对评价结论没有明确的要求;对评价用语怎么说、评价结论怎么下没有规定格式。造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很不规范,随意性太大。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既“审计法人”、又“评价自然人”,二者虽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审计的角度分析,由于审计手段的局限性,一些如索贿受贿的个人廉政等问题,单从账上是查不出来的,而纪检监察和组织部门关心的除了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其本人有无经济问题,这样,审计评价与有关部门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造成评价用语闪烁其词,如“审计期间没有接到举报”或“审计没有发现其存在不廉政行为”等等。再如,从审计目标看,真实性和合法性还容易把握,绩效评价就难以确定。因为从技术层面讲,经济效益易确定,社会效益难确定;微观效益易确定,宏观效益难确定;当前效益易确定,长远效益难确定。综上所述,审计评价依据不足,其权威性就值得怀疑,评价必然蕴含着很大风险。
  (三)任期审计成果运用难。主要体现在:从委托审计的时间看,实行逢离必审,任中审计比例小,审计的目的性不是太明确。特别是对离任后准备调任、转任或已经内定提拔重用的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存在前后任领导利益不一致、审计成果发挥作用难的问题。有的离任者甚至已经到新岗位任职多时,审计部门因组织上调人集中,受自身人力和审计周期限制,审计评价明显滞后,对提拔或重用者来讲基本不起作用,加上种种原因,审计评价只能是一纸空文。
  二、重点分析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多元化,违规违纪行为也呈多元化现象,造成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形成也呈多元化格局。比如难以遏制的财务造假生成了财务信息真实性审计目标、纷乱无序的财政财务活动生成了财政财务合法和合规性审计目标、疏于控制的国资流失生成了国有资产安全性审计目标、日趋严重的经济腐败现象生成了领导干部廉洁性审计目标、决策活动的复杂性生成了经济决策合理性和有效性审计目标等等。上述目标都是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环境下生成的,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受经济环境和时代制约的独特现象,其多元化的审计目标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部实现。因此,其现阶段的重点仍要按照审计工作“二十字方针”中“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的要求,把有限的人力放在那些重点部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重点资金上,把有资金分配权、资金流量大、重点项目建设等部门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
  (一)资金的分配、管理和使用仍是审计的主要内容。财政财务收支管理是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集中体现,是审计工作的基本依托。财政资金包括预算内、预算外和专项资金,预算内资金是否按预算执行,手续是否完备,使用是否合法、有效;预算外资金收入是否合规,有无“三乱”现象,是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有无严格的使用控制制度;专项资金是否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制度,有无巧立名目、私分乱用现象,有无滞留、挪用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审计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虚假的财务信息是领导干部产生经济腐败的温床。目前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是少数领导干部一把手负责制发展为个人专断,而由于专断掩盖了经营管理以及决策中的规则不健全,导致财经制度执行难,进而引发经济腐败现象的发生。主要表现为领导干部利用虚假财务信息捞取政治资本和经济上的利益;故意破坏或利用制度缺陷谋取非法利益;故意设置关卡随意扩大个人权力范围;利用财权分配、工程招投标等职权收受各种贿赂等。这些问题是经济责任审计中领导干部个人廉政方面的主要内容。
  (三)领导的失职、渎职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因素。国有资产流失是近年来体制改革以及单位改善办公条件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单位主要领导的失职和渎职有直接关系,其根源仍然是领导干部个人专断造成的。有的是因为领导干部不负责任,该维护的权益不去维护,慷国家之慨;有的是因为领导干部为了获得非法利益,在改制过程中人为压低国有资产价格;有的是一些领导干部利用监管部门的失职和渎职,将国有资产居为己有;有的是人为加速折旧,利用办公用品的更新,将国有资产转归个人等。这些在审计过程中都要审清责任,因为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热点追踪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深入开展和法制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领域里工作的主要矛盾必然由操作过程不规范向考问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和经济效果转移,常规审计逐步向绩效审计、审计公告和审计问责等热点方面转移。而从实际情况看,这些热点虽然代表着审计的发展方向,代表着效益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但是目前仍然受到政治、经济环境的严重制约。
  (一)绩效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但还任重道远。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为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江苏省审计厅把2009、2010和2011年分别规定为绩效审计推进年、普及年和提高年,强力推动绩效审计的开展。江苏省还发布了《绩效审计操作指南》,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各级审计机关绩效审计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也必然向注重绩效方面转移。但不可否认,由于各单位情况千差万别,对绩效的评判非常困难。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矛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矛盾、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的矛盾都难以解决。江苏省审计厅在绩效审计方面应该说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工作,但基层推进力度远远不够,普及面远没有到位,提高也只是“空中楼阁”。现实情况是,系统内“轰轰烈烈”、系统外不明不白,这种尴尬局面说明绩效审计还任
     
  扫一扫微信,学习实务技巧
   
  高顿网校特别提醒:已经报名2014年财会考试的考生可按照复习计划有效进行!另外,高顿网校2014年财会考试高清课程已经开通,通过针对性地讲解、训练、答疑、模考,对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分析、指导,可以帮助考生全面提升备考效果。